抗战中,八路军活捉了日军中佐,刘伯承大喜过望,忙说要奖励这个战士,可当听说俘虏是皮定均亲自抓的,瞬间大怒:“他不要干司令了!”旁人不解,皮定均身先士卒,抓了个中佐,那是立了大功,刘师长为何如此态度?
太行山腹地雪刚化,泥还没干,129师下了道命令:必须抓一个活的鬼子军官回来。
这不是为了杀敌,是为了搞情报,还要打心理战。
分区司令叫皮定均,才三十出头,豁得出去,出名的“大胆将”。
这个活儿换别人干,多半推来推去,皮定均接过命令,啥也没说,点了根烟,说:“行,活捉一个给你们送来。”
他知道鬼子防得死,不傻,你硬打,抓不到,打了这么多年仗,他心里清楚,得用“非常规”办法——骗、装、绕,套个圈让鬼子自己跳进去。
他第一个点子,是扮伪军送俘虏,真抓了俩土匪绑上,几个战士换上伪军衣裳,弄辆破马车。
前头走得慢悠悠,专挑鬼子哨卡那转,巡逻日军一看,“俘虏运送”,没防备,靠近查看的时候,小队突然发难,两个鬼子当场被捅翻,可惜都是普通兵,目标不达标。
皮定均没急,再出一招,第二回,他让战士扮成文艺表演队,说是给据点慰问演出,带着几个“花姑娘”。
队伍里全是战士,女装加假发,脸上抹粉抹得跟鬼似的。
日军一看新鲜玩意,来了兴趣,真派出个中佐级军官,叫佐藤正男,带两个随从出了据点。
进了“演出帐篷”,门一关,外头是战士,里头也是埋伏,不到五分钟,三人全被制住,没动一枪,连个哨声都没响。
押送俘虏那天,皮定均亲自押车走,佐藤正男不吭声,被五花大绑,脑袋耷拉着。
随身的一个包,被搜出几张地图,还有几份电报抄录,看内容,是太行山附近几个据点兵力调动和补给记录,极具价值。
消息传到129师师部,刘伯承听说喜出望外。
正要开口表扬,参谋说:“这次是皮定均亲自带队完成的。”
刘伯承脸当场拉下来,站起来一拍桌子:“你这个司令员还当不当了?我看你当个排长都嫌多余!”
“一个分区司令,领着人扮戏子跑到鬼子据点里抓人,出事了怎么办?你要死了,我调谁接你的位置?整个战区谁来统筹?”
这顿骂,劈头盖脸,皮定均站在师部门口,低着头不作声。
刘伯承不是冲动,他有前车之鉴,神头岭伏击战那年,团长叶成焕带头冲锋,结果阵亡。
刘伯承亲自埋的人,心疼得一个月吃不下饭,从那之后,他定了规矩:“团级以上指挥员不得擅自上前线拼杀。”
皮定均回去后,气还没消,他觉得自己抓了个大鬼子,又没损兵折将,按理说得嘉奖,可这一顿臭骂,好像他犯了大错。
参谋长李达来找他,一句话点醒:“你抓鬼子是对的,但你不该亲自抓。你是司令,不是侦察兵。”
皮定均坐在屋里,点了半宿灯。
第二天一早,他去了指挥部,递上检查:“工作主次搞反了,这是我的问题。”
从那以后,他换了人似的,以前是“看见敌人就冲”,后来是“让敌人看不懂我从哪来”。
学谋略,盯地图,琢磨战术,他的打法不变,但出现在前线的频率变少了。
这次事件还埋了个雷,俘虏押送途中,情报外泄,日军派出两个小队截击,差点把车队围上。
多亏一营从侧翼打了个包抄,才突围出来,刘伯承知道后,没再说话,只写了四个字送给皮定均:“有勇无谋。”
过了几年,皮定均再提起这事,摇着头笑:“师长那顿骂,比给我十个勋章都顶用。”
一个司令带头乔装,一场战斗化成一出戏,抓了鬼子,气了首长,逼出了一个真正懂战争的将才。
皮定均后来成了野战军中有名的猛将,一身血胆,却再也不冒不该冒的险。
这事之后,129师内部开始重申指挥系统,专门开会讲“干部分工纪律”,以此为例。
刘伯承敲了桌子说:“人得学会掌控自己,才能掌控战争。”
这是战场教出来的规矩,没人敢再乱碰。
参考资料:
《刘伯承军事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2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