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新生二十载·新肝宝贝再相聚”主题活动在医院新大楼8楼1号会议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医院党委书记丁强、院长刘云,肝胆外科主任李相成等医护团队及250余名肝移植术后患友及家属等共计3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一场跨越生死的医患之约。

硬核实力:从“大陆首例活体肝移植”到“最长生存期25年”
“我们团队先后在上海、天津、山东、北京等二十多个省市完成首例活体肝移植,建立了活体肝移植技术体系,有力地引领和推动了中国活体肝移植事业的深入发展”,王学浩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肝移植的发展历程,他介绍,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成为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肝脏移植中心,被著名顶刊新英格兰杂志评价为“以形成活体肝移植、肝脏精准治疗为特色的研究型临床医学中心”。
“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王院士告诉记者,肝胆外科迄今累计完成肝移植1500余例,存活20年以上者34例、15年以上96例、10年以上237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最长生存期达25年。“许多年轻患者术后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如今已走进大学校园”,王学浩院士强调,“肝移植不仅是延续生命,更是让患者有尊严地回归生活。”
现场所见,肝友们的胸前,分别贴着红色、深绿色、浅绿色、紫色的四色贴纸,各自代表着肝移植术后20年以上、10年以上、10年以下,以及活体肝移植术后,虽然颜色各异,但他们脸上都无一例外地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强院担当:“让医学的温度贯穿生命的每一程”
“医院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地方,医生不但是治病,更重要是救人。我觉得今天的活动是我们和谐社会的最好体现,充满温情、充满感激,我要代表医院感谢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要感谢我们以王学浩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能吃苦、肯钻研、敢担当的医务工作者队伍”,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丁强在致辞中表示,医院肝胆外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次次突破手术禁区,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肝移植手术只是治疗过程中的起点,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健康管理同样重要”,丁书记强调,“未来我们要持续完善患者全程关怀体系,包括药物管理、营养支持、心理调适等多方面,让医学的温度贯穿生命的每一程,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每一个生命的奇迹转还都离不开医院多学科的综合实力,离不开医护人员对每一个生命不抛弃、不放弃,更离不开患者的信任、家属的坚持”,肝胆外科主任李相成感慨道:“回顾过去,我们一起迎接过无数挑战:昏迷十一天的急性肝衰竭、16公斤的巨大肝囊肿、内脏全反位的镜面人、门静脉血栓、二次肝移植……遇到一些移植术后的并发症,作为医生的我们心怀忐忑,担心甚至内疚,但你们依然选择信任,因此我们愿意付出时间、精力、汗水来换取你们的康复,我们愿意为你们在手术台上拼搏二十小时,甚至更久”,李主任在介绍科室发展时说,“未来,我们将聚焦精准肝胆外科技术、肝胆肿瘤个体化治疗、活体肝移植创新及移植免疫等前沿领域,深化医工研协同创新,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
活动现场,江苏省人民医院肝友会新会徽发布,“二十载新生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我们的肝友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让患者有了一个家,成为‘肝胆相照’的家人。顺利的话,今后每隔2年都会举办肝友会活动,我们希望和肝友们从医患转变为亲朋好友的关系,通过这个平台,共同进步”,李主任说。
生命故事:从“生死博弈”到“山海相逢”
活动现场,肝移植术后20年以上、10年以上以及活体肝移植术后等5位患者代表纷纷上台,分享了自己移植后的心声感受。
“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肝移植术后,活到八九十岁不是梦!” 现年83岁的张宏复老先生在2009年67岁时“勇敢换肝”,术后15年堪称“逆生长”,成为游遍大江南北的“追风者”,“我不能忘记给我第二次生命的省人医肝移植团队,今后我一定要好好活着!”张老说。
“你们都是第二次生命,而我已经是第三次生命了”,马卫银是二次肝移植的亲历者,“主要是因为我第一次肝移植之后放飞自我,今天我总结了四点教训,希望你们不要再走我的老路,保持良好心态,我们活下去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这个世界没有你想得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得那么糟,大家加油!”马老师说。
“我是2022年4月13日做的肝移植,再过1天,就是我术后3周年”,付林被肝友们称为移植界的运动健将,他回忆,术后,正常人15分钟就能走完的路,他花了半个小时才走完,“但如今,我爬山、打球、骑车、游泳,也参加了马拉松,我想以我的经历告诉大家,我们可以活得有质量,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方式,就能过有滋有味的生活!”付林说。
张晓峰作为活体肝移植患者代表,讲述了他与妻子“以你之肝,续我之命”的动人故事。2005年,重症肝炎的他徘徊在生死的边缘,“直到主任和我说了活体肝移植,我的妻子才找到了救命稻草,最终捐献了3/5的肝脏给我,延续了我的生命,创造了20年的生命奇迹,我的案例充分说明,活体肝移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在病情严重、紧急的情况下,活体肝移植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张晓峰说。
“我的父亲是一位镜面人,他的心脏、肝脏、脾脏等脏器与正常人是相反的,所以他的手术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医学挑战”,2019年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方凤武委托女儿代为讲述了他的故事,“镜面人的手术在国内外各大网站可查的资料都很少,但省人医的医护人员以高超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帮我们度过了危机,在座的各位都是勇士,未来我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方凤武女儿说。
这一场欢聚,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托举。活动尾声,20年术后患者与活体移植代表获颁纪念证书,13名志愿者代表获颁聘书。活体肝移植术后患友万宇作为志愿者代表上台发言,她说:“因为我亲身经历过绝望的低谷,所以我也想成为别人绝望时的一盏灯,我接过的不是聘书,而是一段生命的火炬,我永远也忘不了18年前,李相成主任把我一个一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肝昏迷患者拉回到家人身边。我要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别怕,我能活下来你们也可以!也要让我的女儿懂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为更多的生命点亮星光。”万宇感慨地说,并拿出女儿精心准备的画作献给肝胆外科护理团队。
据了解,本次活动还进行了健康授课、健康体检和随访管理,“今天这场活动不仅展现了医学的高度,更传递了生命的温度”,李相成主任在总结时说:“患者来就诊时,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术后能存活多长时间?我想我无法直接回复,但今天你们的样子,给了我最大的底气去回答,希望所有患者都能早期就诊、早期治疗,我相信我们创造的生命奇迹还在继续,爱与希望生生不息!”
通讯员 何雨田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