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胶州一地的历史虽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但是胶州之名的产生却迟至北魏,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专名。后来朝代鼎革,地方行政制度多变,胶州经历了废弃、重置等周折,而且在行政区划之外,又被赋予了具体的一地之名的意义。期间,随着国家统一与政权稳固,胶州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地理范围亦逐渐缩小。清代,胶州疆域虽促于前朝,但却明显舒于今日。在陆地上,其地西接高密,北依平度,西南达胶南的张家楼镇、大村镇的东北以及藏南镇的最东边,东北向即墨七及镇延伸。在海域上,随着清代胶即关系的变化,胶州所辖海域范围亦呈多变之姿,历史上出现的胶海、胶州海、少海、胶州湾等称谓,其内涵都有时代的限制,不能简单互称。
关键词:胶州;《胶州志》;清代;疆域
胶州是历史上的重要商埠,在清代更是有“金胶州”的美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居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据文献记载:“胶州,夏、商莱夷地域,西周始有建置,其沿革几经变化,绵延数千年。”几千年来,朝代鼎革,地名屡更,疆埸无常。今天,研究胶州文化,极有必要对胶州之名及其疆域作一番考察。
一、“胶州”释名
胶,即胶河,古称胶水。这条水流的经行路线,清人吴卓信在《汉书地理志补注》中有比较详细的考述。
《水经》:“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又北过夷安县东,又过当利县西,北入海。”注云:“《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北流迳邞县故城西,又北迳平度县,历土山入于海。’”《齐乘》:“胶水出胶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铁橛山,北经高密、平度、昌邑界,入海。”《今水经》:“胶水源出胶州西南铁橛山,过密州五弩山,卤水入焉,又北过高密县,注潴泽,与张奴水合,由泽北入新河,迳平度州昌邑县界入海。”《大清一统志》:“胶水源出今胶州之胶山,北流至高密县东,平度州西,昌邑县东,掖县西,又北至海仓口入海。”
胶水的源头到底是五弩山还是铁橛山,已不可考。然观这段文字,胶水的流经路线自古至今还是较为清晰的,对应今天的地理,即胶水自发源地流经诸城、胶州、高密、平度、昌邑,至莱州境内,北入渤海。而且,自北魏时期开始,胶河就应该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水流了,并被认为是山东内陆和胶东半岛的天然分界,且在元代打通黄海和渤海的胶莱海运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能正是因为这条水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胶河流经的区域便也以“胶”来命名了,清初胶州籍著名学者法坤宏就曾说:“胶之为邑,以胶水得名。”
以“胶”名地,最早见于《战国策》:“(秦)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宋人鲍彪注:“胶东国,故齐国。项纪注‘即墨也’。”清人张琦云:“今胶河以东,登、莱二府也。”《史记》记载蒯通语淮阴侯云:“齐之故,有胶、泗之地。”盖战国时的胶东尚不属于行政区划的称谓,只是当时齐国胶水以东一带的简称。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分封诸侯,将原齐国一分为三,史称“三齐”,其中,封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这是史籍中以“胶”名国的开始。可是,王国维《秦郡考》指出,早在秦代,齐地就有胶东、胶西郡,认为“夫齐地之大,虽不若楚、赵,以视韩、魏,固将倍之,且负海饶富,非楚、赵边地之比也,今举全齐之地,仅置二郡,其不可解”,对秦代在齐地仅设置齐郡和琅琊郡表示怀疑,提出《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关秦代三十六郡的记载,是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所置,“而后此所置者不与焉”,当时国家初定,未遑建置,无暇区划,故“于齐略分为齐和琅琊二郡”而已,并举证《汉书·高帝纪》的记载,“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认为“汉初之郡,当因秦故”。根据王国维的考察,胶东、胶西应该早在秦代就已立郡。后来,谭其骧著《秦郡新考》,亦肯定胶东为秦故都。如果王、谭等人的考论符合历史事实的话,那么以“胶”字命名行政区划,大概就要从楚汉之争时期提前到秦代了。
胶州之名最早出现于《魏书·地形志》,据记载,胶州,永安二年(529)置,治东武陵(今诸城),下辖3个郡、14个县,分别是:东武郡,领姑幕、扶其、梁乡3个县;高密郡,领高密、夷安、黔陬、平昌、东武5个县;平昌郡,领昌安、淳于、营陵、安丘、朱虚、琅邪6个县。所辖范围大概涉及今天的昌邑、安丘、高密、胶州、诸城、日照等地。可见,当时的胶州,在北魏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中,属最高一级,是与青州、兖州同级的行政单位。其中“州”字源于先秦“九州”之地理称谓。康熙《胶州志》载:“今治得称为州者,或从此始与?”胶州作为专有行政区划的名称,自此面世。
然而,隋代立国后,本着“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胶州因此被改称为密州。直到蒙古建立元朝后,在行政区划上进行大的变革,改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为行中书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山东地区因为其重要的政治、地理位置,被元朝政府视为腹里,不设行中书省,由中央的中书省设山东东西道直接管辖,下辖益都、济南、般阳、东昌、济宁等路,以路领州,以州领县。元太祖二十二年(1277),重置胶州,隶属中书省山东东道益都路,下辖胶西、高密、即墨三县。此时,胶州的行政级别和地理范围与北魏时期已有天壤之别,不过,却为明、清时期的胶州面貌奠定了雏形。正如法坤宏所言:“吾胶分畛,于是始畔。”
明洪武九年(1376),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领天下之府州县。此时,省胶西入胶州,下辖高密、即墨二县,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自此,胶州不仅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胶西入胶州的行为,又赋予了胶州具体的一地之名的意义。
有清一代,胶州的行政级别和所辖范围变化不定,后文有详细考论。民国二年(1913)撤胶州,改为胶县,民国十四年(1925)设莱胶道,胶县与高密、即墨等县同属莱胶道。1987年撤胶县,建胶州市,成为青岛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胶州之名的来源,清晰地看到胶州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北魏和元明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在胶州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清代,胶州享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备受列强垂涎,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由此,有必要对清代胶州的疆域范围作一番考察。
二、清代胶州疆域考
康熙、乾隆、道光年间所修的三版《胶州志》以及雍正七年增修的《山东通志》都有关于清代胶州疆域的描述。
东至即墨县界三十里,西至高密县界二十五里,南至诸城县界七十里,北至平度州界五十里。
东至即墨界四十里,西至高密界二十五里,南至诸城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平度界五十里。
北东······至大汪疃入即墨界,凡四十五里。东北······至七及集入即墨界,凡六十二里。正东······至栾村入即墨境,凡四十里。正北······至吴家口入平度境,凡五十里。······至厓邱入平度境,凡四十五里。东南······至塔埠头,凡二十里。南东······至薛家岛,凡一百里。正南······至灵山卫,凡一百里。南西······至厓上庄入诸城界,凡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盍家屯入诸城界,凡九十三里。正西······至朱家庄入高密界,凡四十里。西北······至紫兰庄入高密界,凡二十五里。北西······至张鲁集入高密界,凡三十三里。
胶州在府(莱州)南二百二十里,东三十里至即墨县界,至县治九十里;西二十五里至高密县界,至县治五十五里;南一百二十里至于海;北五十里至平度州界,至州治一百三十里;东南二十五里至于海;东北七十里至即墨县界;西南一百二十里至青州府之诸城县界,至县治一百四十里。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从这些记载来看,清代胶州的疆域情况大致为:东边以及东北毗邻即墨,北连平度,西靠高密,西南依诸城,南边以及东南皆临大海。据图1可知,清代胶州的地域范围明显要比今日大得多。在清代三版《胶州志》的舆地图或者州境图里,胶州疆域有更为直观的展示,尤其是道光《胶州志》的“六乡建置开方图”对当时胶州与四邻的界线作了非常细致的勾勒。查看这些图文资料,并与今天的山东地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胶州与平度、高密的分界从清代到现在比较稳定,几无变化,“六乡建置开方图”里胶州、高密分界处的朱家庄、张路集,今天依然在两地的交界处,而吴家口、顶子庄也依然屹立在胶州、平度的分界线上。但是,胶州与诸城、即墨的分界较之今日却大有差异,考察清代胶州的疆域情况,必须要对胶诸、胶即分界作一番考察。

图1 (清)胶州全境图
(一)胶诸分界
乾隆《诸城县志》关于胶诸分界有这样的描述:
石楼山,县东南百一十里,接胶州铁橛山之阳。······又西南为藏马山。······横河东西二源,西源发于藏马山北,石楼山西,南流十五里迳胶州之白塔寺东。自石楼山至此,东岸皆胶州境,西岸则县境也。
在道光《胶州志》的“六乡建置开方图”里,白塔寺位于胶诸分界处的厓下庄的西边。厓下庄,今为崖下村,位于胶南藏南镇驻地北5公里处,东与张家楼镇河头村相接。石楼山在铁橛山的南面,而铁橛山位于胶南六汪镇。经实地考察,发现石楼山不仅在铁橛山的南面,也在胶南大村镇尹家大山的南面,并且其东面为张家楼镇。另外,石楼山的西南为藏马山,而藏马山又位于胶南大村镇和藏南镇。
道光《胶州志》“道里近表”对胶州到四邻的路线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述,其中,关于胶诸交通的情况是:
出南门,迂三里至三里河,又高下迂十二里至辛店······至厓上庄,入诸城界,凡一百三十里。
出西门,高下迂十二里至赵家店······至盍家屯,入诸城界,凡九十三里。
盍家屯,今胶州无此村,但是紧邻的牛沟集,今称牛沟村,位于今胶州最西边的铺集镇,仍与今诸城接壤。厓上庄,今称崖上村,位于胶南藏南镇驻地偏东4公里处,东与张家楼草泊村相接。
根据乾隆《诸城县志》和道光《胶州志》的描述,可以判断,从今天胶州铺集镇牛沟村、经胶南六汪镇以及大村镇的北边、到张家楼镇与藏南镇的交界处,大概正是清代胶诸分界线,以东以北为胶州,以西以南为诸城。据图1和图2显示,有趣的是,这条分界线与胶河在胶州、诸城两地的流经路线大致契合,所以,如果说清代的胶州与诸城以胶河为界,或许大致不错。

图2 (清)诸城全境图
以上是关于胶诸陆地的分界线,至于两地海岸线的交界,乾隆《诸城县志》有非常清楚的记载。
海之隶于县者,自宋家口为界。宋家口在县南百二十里,西南距日照龙汪口二十里。自宋家口西岸铁马墩东北十里至黄石木阑墩,又南五里至南黄石木阑墩,又东北五里至南宋墩,又东四里至沙岭墩,又东北三里至西徐家墩,有港名徐家港。又东十五里至黄布墩,又东南五里至东徐家墩,即董家口也。又东北十里至紫良墩,以紫良山得名。又东二十里至陈家墩,有港名陈家港。又东南五里至胡家墩,有港名桃花港。又北五里至吴家墩,又东十里至琅邪墩,地名亭子木阑。又北十里至海王墩,其北有港名龙湾口。又东北八里至车轮墩,亦以山得名,有港名曹家溜,即龙潭口也。又西北五里至大盘墩,在县东南百三十里,又东北三里至大石桥,又东里许入胶州界。
这一段文字是关于清代隶属于诸城的各个海口的介绍,其起点是宋家口,与日照毗邻;终点距曹家溜(龙潭口)不远,与胶州接壤。宋家口、曹家溜,由于泥沙淤积,海口于清末皆被废弃。宋家口的位置在今天胶南海青镇宋家岭村;曹家溜的位置在胶南古镇口湾西南侧的曹家溜村。据此,可以断定,清代胶州与诸城海岸线以古镇口、曹家溜为界,以东以北至淮子口属胶州,以西以南至宋家口属诸城(参考图1和图2)。
总之,清代胶州南边和西南的疆域应该是由今天的黄岛到胶南的张家楼镇、大村镇的东北以及藏南镇的最东边。沿海的琅琊镇、泊里镇、大场镇、海青镇在清代为诸城所有,并不属于胶州。今天的胶南,就名字而言,即胶州的南边,是参照清代胶州疆域的方位而命名的,但就实际疆域而言,则是由胶州和诸城各析出一部分组成的。清代胶州的西南疆域并不涵盖今天胶南的全部地区,至于有人认为清代胶州非惟包括胶南,更远到诸城、日照,应属未弄清历史地理的演变。
(二)胶即分界
清代胶州的东邻为即墨,现在有学者认为清代即墨为胶州所辖,属于胶州地域。因此,在探讨胶即分界之前,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作一些考察。康熙《胶州志》记载,胶州“领高密、即墨,隶莱州府”,这应该是承袭明代以县隶州、以州隶府的地方行政制度。到了乾隆年间,这种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乾隆《胶州志》记载即墨、高密由莱州府领辖,不属胶州,道光《胶州志》所记相同,乾隆《即墨县志》也表明,乾隆年间,即墨“不领于胶,直隶莱州”。究其原因,是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明代略有不同,清代地方行政是省、道、府、厅、州、县的层级关系,其中,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与府同级,散州与县平级。显然,乾隆、道光年间,胶州属于散州,与即墨、高密二县平级,并无隶属关系。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胶济铁路修成,胶州被升为直隶州,再一次领高密、即墨二县。可见,有清一代,只有清初和清末,即墨才为胶州所辖,其余时间,即墨与胶州乃为平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无隶属关系。因此,今天要探讨清代胶州地域,必须要划清二者的界限。
当然,还必须要弄清楚即墨在清代的地域范围。关于这个问题,同治《即墨县志》描述得非常清楚。
东尽栲栳岛、黄山界边海一百二十里;西逾壮武城至胶州界六十里,至州治一百里;南至浮山寨边海九十里;北至三渡河,接登州府莱阳界六十里,至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尽巨峰边海九十里;东北至金家口,入莱阳界八十里;西南逾胡埠接胶州界六十里;西北距沽河,接平度界七十里,至州治一百四十里。
可见,清代即墨的东边、东南、南边皆与海为邻,西边、西南毗邻胶州,北边、东北紧依莱阳,西北可达平度。与今天的地名进行核实,可以发现栲栳岛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公里的半岛上,黄山界坐落于崂山东麓;浮山寨,即浮山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南端;三渡河,今名三都河,位于今天莱西市最南端的李权庄镇,与即墨市北边的华山镇紧邻;金家口就是现在的金口,位于即墨金口村东,与莱阳接近。显然,清代即墨的疆域应该涵盖今天的即墨和青岛市区(见图3)。

图3 (清)即墨全境图
关于二者在陆地上的边界,同治《即墨县志》里提到的壮武和胡埠值得留意。壮武为即墨古城,其遗址位于今即墨蓝村镇古城村;胡埠在今天的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镇,东靠城阳街道,西以桃源河为界,同胶州市李哥庄镇毗邻,北与即墨市蓝村镇接壤。从清代的壮武、胡埠到现在的蓝村镇、棘洪滩镇,胶即分界线从清至今似乎并无变化。然而,在道光《胶州志》的“六乡建置开方图”里,清代胶州东北位置的中张院、南张院、贾哥庄、七及社、八里庄等,今天皆划归即墨七及镇。在《胶州市志》的“清代胶州行政图”和1931年“胶县行政图”里,胶州的东北位置都有个向即墨凸起的耳朵,但是,在1953年“胶县行政图”里,这个耳朵却没有了,而其他界限位置不变。据此可以断定,清代,在胶州的东边以及东南位置,胶即分界与今日并无多大差异,但是在东北位置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清代胶州东北位置的疆域明显要大于今日。
海域的隶属,随着胶即关系的变化,应该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康熙《胶州志》记载:
胶州海口,海之支流也。商舶往来之径,非防汛要害之地也。其所历海口,南起于唐岛,北尽于麻湾,由淮子口大小仙桥露明石之险一线而入。东限于李村山脚,中隔于长滩小埠,不能东通大洋,如欲行大洋,必须出淮子口,方历青岛而东北行,则胶州口总谓迂僻之地。
唐岛,在今青岛市黄岛区的唐岛湾中;麻湾口是胶河会沽河、尤河入海处,是位于胶州的海口;淮子口即今青岛市市南区团岛与黄岛区薛家岛之间的海口;李村山位于现在青岛市李沧区南庄村东南方向;而所谓“长滩小埠”,从胶州湾的地图上看,大概是今天的红岛。康熙《胶州志》所谓的“胶州海口”,显然是胶州与即墨所夹的这片海域,从称谓上来看,这片海域似乎归胶州所辖。
在道光《胶州志》“广轮分率开方总图”里,这片海域有非常明确的划分,自黑石崖南面的东营屯(沽河河口东侧)至淮子口东南海中的鼓子洋(灵山东南海中)之间划了一条直线,西边属胶州,东边属即墨(见图1)。
此外,康熙《胶州志》在记述海防情况时,对隶属于胶州海的各个海口和岛屿都作了相当细致的描述,其中就有关于位于即墨的海口女姑口的记载:“女姑口,海之支流,入即墨之隘口,东抵李村山脚下,西与淮子相望。”而在乾隆《胶州志》“海岛”和道光《胶州志》“海疆形胜”中,却见不到女姑口的身影。
关于阴岛的隶属问题,乾隆《胶州志》认为其隶属于胶州,有“阴岛,在淮子口内迤东”的记载;但是在道光《胶州志》“广轮分率开方总图”里,阴岛却位于即墨海域,而且道光《胶州志》“海疆形胜”里也见不到阴岛的踪迹;后来,同治十二年(1873)修成的《即墨县志》明确记载阴岛的地理位置在即墨县西南九十里。
由此可见,在清代,随着胶即关系的变化,今天的胶州湾海域应该是经历了最初由胶州管辖演变成由胶州、即墨分辖的过程。
三、辨胶州湾又名胶海、胶州海、少海
现在有些观点认为胶州湾又名胶海、胶州海、少海,窃以为还须慎重。
胶州湾首次出现在何文献里,现在很难考证。《四库全书》里检索不到该词,而由清末官员的官方文书里常能看到这一词汇,如刘仓芬《查勘胶州湾条陈》、李鸿章《筹议胶澳公函》等都曾提到胶州湾。另外,在清人所修的三版《胶州志》里未见这一名词,而民国《胶志》中出现了关于胶州湾的记载。道光《胶州志》和民国《胶志》都有“海疆形胜”这一条,记载了淮子口、小青岛、唐岛、灵山岛、古镇口、陈家岛、薛家岛、黄岛、柴胡荡这些岛屿和口岸,内容完全一样;然而,民国《胶志》在柴胡荡后增加了胶州湾这一条目。据此,可以判定胶州湾一词大概是在清末才出现的。关于其地理范围,民国《胶志》有详细记载:
胶州湾,海口约二里,内有大澳,北面有舌形陆地,分为东西二澳,西澳西北面有小河口,可达胶县,东面为即墨县,有通东澳河口,为商贾屯集之区。澳首有城为浮山所。又湾东有小澳,首有琴头镇。
文中的“舌形陆地”,大概就是今天的红岛,红岛西面的海域可通胶州,东面的海域可通即墨,并且,浮山所、琴头镇(青岛的别称)今天皆为青岛所属。因此,由这段文字可以断定,清末才出现的胶州湾所指正是今天隶属于青岛市的这个半封闭海湾,而其之所以被称为胶州湾,大概正是由于当时胶州为直隶州的原因。由清末至今,虽然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但是胶州湾一词却沿用至今,且其海域范围也呈固定之势。
胶海一词,在《元史》《明史纪事本末》《山东通志》里均出现过,但都未对其范围进行具体的解释。清顺治二年(1645),胶州人法若真作《胶海说》。
大海自南来,淼渺洴湃,苍茫亡涯,舳舻天落,瞬息千里。虽有数百万屯兵列砦岛屿,亦无所用其战守。其水汇于庙湾口,横靑云山下鹰游门,历海州、安东、日照诸岸,直抵即墨之女姑口。旧有胶即营塞其冲,去胶百余里。大洋东绕劳山,又东北数百里过成山头,浮登、莱,达天津,泊碣石。其洄流西转淮子口,山薄水面,水在山尖,长年操楫委蛇于水痕乱峡之间,稍撄石角,舟即碎。以故商舶轻渡乘潮,入守风湾,再十余里浜水,近胶之南门,与云溪上下。
这篇文章里的庙湾口、鹰游门、海州皆在连云港,而安东在日照,成山头在威海,女姑口、胶即营皆在即墨境内,虽说这是法氏在追溯胶海的源头和流向,但是法氏所谓胶海,与康熙《胶州志》里胶州海口的海域范围相当。也就是说,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胶海、胶州海的海域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胶州湾面积。
但是,乾隆《山东通志·海疆志》却说:“东至麻湾口,西抵守风湾,胶州海尽于此。”麻湾口已见前文,地处胶州东边,这与康熙《胶州志》里关于胶州海口东到即墨李村山脚的限定相比,显然小了很多,此时的胶州海只能说是胶州湾里的一部分海域,而不能等同于胶州湾。因此,学界关于胶州湾又名胶海、胶州海的说法,显然是没有考虑到历史上胶海、胶州海地域范围的变化。
少海一词在早期文献里就已出现。《战国策》:“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韩非子》:“齐景公与晏子遊于少海。”《淮南子》:“东方曰大渚,曰少海。”这些文献里的少海,注释家们经过考证,大多认为是渤海。而渤海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如果早期文献里的少海就是渤海,那绝不能用来指称今天的胶州湾。
此外,在《胶州志》里也经常能见到少海一词,乾隆《胶州志》记载了胶州八景,其中一景为“少海连樯”,并解释曰“由塔埠头至淮子口,名少海,商船停泊处也”。淮子口已见前文,塔埠头位于今胶州市营海镇码头村,明清时期是胶州的商业贸易港口。可见,自塔埠头港口至胶州湾入海口淮子口,这一片海域被清人命名为少海。有时候,也被称为守风湾,乾隆《胶州志》说“守风湾在淮子口内,又名少海,因船出入俱于此候风而得名”。据此,可以认为清人所谓的少海是隶属于胶州的那一片海域的指称,正如道光《胶州志》所言“胶海名曰少海,在淮子口内”。结合前文分析的清代胶即海域隶属问题,可以认为清人所谓的少海仅仅只是今天胶州湾西半边的海域,而绝不能囊括整个胶州湾。
总之,胶州海、胶海、少海、胶州湾等称谓虽说都是对胶州海域的称谓,但是随着清代胶即关系的变化,这些称谓的内涵有显著不同,在清初和清末胶州下辖即墨的时期,胶州海、胶海、胶州湾都是指今天隶属于青岛市的这个喇叭状的半封闭海湾;但是当胶州与即墨平级的时期,胶州海、胶海、少海,只是这个半封闭海湾中西半片海域,与清末才出现的胶州湾绝不可等而同之。因此在使用这些名称的时候,还须慎重。
四、结语
胶州一地虽拥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但是胶州之名却直到北魏才出现,彼时,胶州是与青州、兖州同级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其所辖范围由南向北涉及今天的日照、诸城、胶州、安丘、高密、昌邑等地。然其昙花一现,隋代立国,胶州旋即被废。直到元代才重置胶州,在当时行中书省、路、府、州、县五级地方行政制度下,胶州乃为四级地方行政区划,其所辖之地也变为胶西、高密和即墨,相较北魏已有霄壤之别。明代承袭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不过省胶西入胶州,辖高密、即墨,此时,胶州不仅是行政区划之名,也具有了一地之名的意义。清代,有“金胶州”之誉,考其疆域范围,陆地上,在西部和北部,与今日相差无几,但是在东部和南部却差异显著,其西南位置到达胶南的张家楼镇、大村镇的东北以及藏南镇的最东边,而东北位置向即墨七及镇延伸;海域上,随着清代胶即关系的变化,其所辖海域范围亦不断变化,期间出现的胶海、胶州海、少海、胶州湾等词都有不同的内涵,使用它们的时候尚须进行辨别。不过,无论其如何变化,隶属于胶州的那一片海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清末备遭列强垂涎。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胶州一地的发展演变正是历史长河中酝酿出来的一颗结晶,历尽沧桑,又摇曳多姿。
作者:马丽丽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宋柄燃
校对:刘 言
审订:宋宇航
责编:杨 琪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