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龙湾发布
对血液病患者而言
造血干细胞移植
是重获新生的希望
随着郑少敏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完成捐献
龙湾区第19例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就此诞生
这个2012年基础为零的城区
用13年时间
构筑起了生命救援网络

8年等待的承诺
2025年3月28日上午,温医大附一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44岁的郑少敏静静注视着血液分离机的运转。这位来自海滨街道的市民,正为素未谋面的52岁血液病患者传递生的希望。
时间回溯至2016年8月,她在无偿献血时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当时就想,能配型成功该多好。”历经8年等待,2024年10月接到初筛通知时,这位曾勇救落水儿童的热心人毫不犹豫:“救人不需要理由。”
4小时采集结束后,载着“生命种子”的恒温箱启程奔赴患者所在医院。此刻,龙湾区2025年第一季度捐献量已达4例,超过往年单年最高纪录——此前年均仅1例。


从首例跨国到母子接力
在龙湾区红十字会的档案室,19位捐献者画册串联起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温暖历程:从温州市首例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吴祖琴到浙江省首例母子捐献者杨春菊、张钧琅。
2014年4月17日,医生吴祖琴在北京空军总医院完成温州市首例跨国捐献。“这本来就是医生的天职。”面对赞誉,他始终秉持朴素信念:“救人和行医没有区别。”
2016年6月10日,杨春菊成为龙湾区第3例捐献者,她的荣誉证书至今珍藏家中。杨春菊公公感慨:“儿媳用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捐献造血干细胞没那么可怕。”
2024年2月6日,儿子张钧琅接过母亲的接力棒。18岁成人礼时,他在母亲建议下入库,如今实现捐献诺言:“终于和我妈一样救人啦!”

十年间入库量翻了三倍
“当时群众以为要‘钻骨抽髓’,全年入库量不足30人。”区红十字会秘书长方珠林记忆犹新。随着捐献者现身说法的“六进”宣传活动持续推进,如今年均入库量已突破百人。
真实的故事最具穿透力。区红十字会邀请成功捐献者加入宣传队伍,通过造血干细胞捐献故事分享会消除公众疑虑。在万达献血屋,刚完成登记的90后教师陈某坦言:“听完周边人捐赠的故事,才知道这并不可怕。”
现在龙湾668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时刻准备着为挽救他人生命贡献一份力量。尽管通常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配型相合几率不足十万分之一,但在众多捐献者、志愿者、爱心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龙湾造血干细胞捐献数量逐年递增。
传递生命火种永远在路上
每一位捐献者都有一份来自龙湾特有的礼遇机制,但这项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背后仍有挑战:668例入库量仅占适龄人口0.3%。“宁可严控入库质量,也要确保捐献履约率。”方珠林强调质量优先原则,确保每位入库者都经过深思熟虑。
龙湾造血干细胞捐献留样入库活动常年举办,期盼更多心怀大爱、身体健康、年龄18至45周岁的爱心市民到献血屋,填写入库表格,并留存8-10毫升血样,一旦检测合格,就能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给更多患者和家庭带去新生的希望,共同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从吴祖琴飞越国界的“生命种子”,到郑少敏病房里循环的血液分离机,十年间,龙湾用19个“凡人微光”的故事,解出了文明进阶的独特表达式:当机制的温度遇见个体的勇毅,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也能创造百分之百的生命奇迹。
投诉、爆料加微信:wenzhoushike、dayongqiangbz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