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克兰这片黑土地上,终于还是响起了美式收割机的轰鸣声。
就在当地时间17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坚科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乌克兰和美国签署了关于矿产协议的备忘录。
这个看似平常的外交文书,实际上是一纸"卖身契"——乌克兰最后剩下的那点家底,正在被明码标价地摆上拍卖台。更讽刺的是,这场拍卖的主持人,正是乌克兰人自己选出来的总统泽连斯基。
让我们先看看这份备忘录的"精妙"之处。按照斯维里坚科的说法,这只是一个"工作框架",协议文本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后续还要经过两国议会批准。
这套说辞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就像房产中介跟你说"先交个定金,合同细节我们慢慢谈"一样。但明眼人都知道,当备忘录都签了的时候,真正的交易其实已经完成了九成。剩下的所谓"修订",不过是在给乌克兰人留最后一点体面罢了。
乌克兰的矿产资源有多丰富?这么说吧,这个国土面积仅占全球0.4%的国家,却拥有全球5%的矿产资源储量。锂、钛、铁、锰、稀土...这些在现代工业中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乌克兰应有尽有。
特别是锂矿资源,乌克兰的储量在欧洲排名第二,而锂正是制造电动车电池的关键材料。换句话说,乌克兰的地下埋着的不是矿石,而是一座座21世纪的"石油井"。
现在,美国人要来接管这些"油井"了。
特朗普在当天的表态更是耐人寻味。他说与乌克兰的矿产协议将于24日签署。注意这个时间点——比乌克兰官方宣布的还要具体。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美国人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还需商议"的备忘录,而是一锤定音的买卖。乌克兰方面那些关于"还需议会批准"的说辞,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毕竟,现在的乌克兰议会,还有多少说不的勇气?
更值得玩味的是双方准备成立的"用于乌克兰重建的投资基金"。听起来很美好是不是?但请记住一个铁律:国际政治中,凡是打着"援助"旗号的钱,最后都会变成勒紧脖子的绞索。
这个基金很可能会成为美国控制乌克兰经济的又一把钥匙——想要重建资金?可以,先把矿权交出来;想要更多援助?没问题,再把电网改造合同给美国公司。
这套路,美国在中东、在拉美玩得太熟练了。
看看这份协议的时间线,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巧合: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多,乌克兰的经济已经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完全依靠西方援助维持。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人"适时"地提出了矿产协议。这就像是一个赌徒输光了所有筹码后,放高利贷的人"好心"地提出:可以用你家的房本做抵押。
泽连斯基政府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签了是饮鸩止渴,不签是立即暴毙。
美国人的算盘打得叮当响。通过控制乌克兰的矿产资源,他们至少能达成三个目的:第一,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安全,特别是在与中国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第二,进一步将乌克兰经济纳入美国体系,使其永远无法摆脱对西方的依赖;第三,为美国矿业巨头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要知道,美国公司开采乌克兰资源的成本,可比在本土开采要低得多——既不用考虑环保标准,又不用在乎劳工权益,这样的好事上哪找?
乌克兰的老百姓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份矿产协议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未来乌克兰的孩子将看着满载矿石的列车驶向大洋彼岸,而自己的国家依然一贫如洗;它意味着乌克兰的自然资源带来的财富将流入华尔街的账户,而不是基辅的国库;它意味着乌克兰将彻底沦为资源殖民地,就像非洲那些被法国控制的矿产国家一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百年前,欧洲列强也是这样瓜分中国的矿产权的。
最可悲的是,乌克兰人对此似乎毫无办法。他们的政府已经把自己绑在了西方的战车上,除了继续向前,别无选择。那些在广场上高喊"加入欧洲"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他们迎来的不是繁荣富裕的欧盟,而是贪婪成性的美国资本。
当最后一个矿场也被外资控制时,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想起,曾经有一个选择叫"中立"。
这场交易中最讽刺的部分在于,美国人打的旗号是"帮助乌克兰重建"。但看看伊拉克、阿富汗就知道,被美国"帮助重建"的国家最后都成了什么样子。
伊拉克的石油收入确实增加了,但钱都进了美国公司的口袋;阿富汗的矿产储量很丰富,但开采权都在五角大楼的合作伙伴手里。现在,同样的剧本要在乌克兰上演了。

协议签署后,泽连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笑容满面。他可能觉得自己又赢得了一次外交胜利,又争取到了一批西方援助。
但他没想过,当乌克兰的资源被掏空后,美国还会对这个棋子保持多久的兴趣?当乌克兰失去利用价值后,等待它的会是什么命运?
这些问题,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敢细想。
所以,这场矿产协议的签署,表面上是乌克兰与美国的合作,实际上是一个主权国家最后的底牌被明码标价的过程。
当最后一车矿石驶离乌克兰国境时,这个国家剩下的,恐怕只有满目疮痍的土地,和一代人破碎的梦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