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方城,这座承载着2300年建城史的文化核心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复兴运动。从1625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修建故宫开始,这片1.69平方公里的土地便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今,在紧邻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的西华北里地块里,一栋无保护价值的建筑即将被拆除,这一动作标志着沈河区方城板块更新进入实质性阶段,沈阳方城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根据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发布的《西华北里地块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非保护建筑拆除批前公示》,该建筑位于地块东北角,面积为2171.98平方米,而关于西华北里地块的未来用途,早在2024年沈河区第四季度重点项目开复工会议上,就已经透露了相关的规划方向。


从盛京到方城,一座故宫见证的东北文明史
沈阳故宫的存在,赋予了沈阳方城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作为沈阳2300年城市发展史的空间浓缩,其雏形可追溯至辽金时期在此设立的围子城,历经燕、秦、汉、晋、辽约1600年的朝代更替,在明朝实现了由土城变为砖城的历史性飞跃。
这座仅次于北京故宫的中国现存最完整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的宫殿。1636年,皇太极在此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沈阳因此成为清朝第一个正式都城,获名“盛京”。
历史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
- 1923年:沈阳正式设市,方城区域成为城市核心;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进入日据时期,部分历史建筑遭到破坏;
- 1949年后:作为重工业基地的行政中心,方城区域功能逐渐混杂;
- 1980年代:沈阳故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4年: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进入21世纪,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沈阳开始重新审视方城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2019年,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启动,目标是“重现盛京辉煌,复兴千年古都文化”。这一工程不是简单的复古重建,而是通过“四态融合”(空间形态、文化活态、环境生态、经济业态)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方城复兴,给沈阳带来了哪些改变?
沈阳故宫周边区域在清代形成了完整的都城格局,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南为礼仪性建筑,北为商业区,这种“前朝后市”的布局深刻影响了沈阳方城的空间结构。至20世纪初,方城区域已成为沈阳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中街(当时称“四平街”)更是东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
沈阳方城的复兴工程,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与创新表达。1.69平方公里的方城区域内,汇集了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东三省总督府、长安寺等150余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密度之高在全国罕见。
如何让这些沉睡的历史资源“活起来”,成为当代沈阳的文化名片,是方城复兴面临的核心课题。
2019年起,沈河区启动了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工程,这是该区域“史上最大规模的综合保护利用”项目。五年来,沈阳方城实施了百余项更新工程,超10万人参与其中,完成了更新线缆近2000公里、铺设地砖百万块、亮化提升建筑160余栋、改造老旧小区23个等百余项工程。这些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而是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

据统计,方城内的体验式文旅新业态占比由原来的3%增长至46%,注册企业达2270户、个体经营户1.2万户,年销售额超120亿元。特色项目包括,沈阳路上的“清代服饰旅拍”产业、北中街的“剧本秀”产业园,以及盛京大家庭等商场的主题街区改造。
这些创新实践使方城从传统商业区转型为文化消费目的地,游客可以穿着清代服饰在故宫前拍照,参与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剧本杀游戏,在百年老店里体验传统技艺,实现“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通过恢复历史空间、讲述城市故事,沈阳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文化根脉,改变了“重工业城市”的单一形象。
正如一位老沈阳人所说:“走在改造后的胡同里,小时候的记忆都回来了,这才是我们沈阳的味道。”
故宫周边老旧小区怎么办?能动迁拆迁吗?
沈阳故宫周边分布着大量建于20世纪的老旧小区,这些建筑与历史风貌区的关系如何处理,一直是方城复兴中的难点问题。近期西华北里地块一栋建筑即将拆除的消息引发热议,折射出公众对历史街区更新中,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诉求。
故宫周边住宅区的历史演变,可分为几个阶段:
- 清代:主要为王府、官署和八旗驻防区;
- 民国:开始出现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 1950-1980年代:建设了大量单位宿舍和简易住宅;
- 1990年代后:建筑密度进一步提高,出现风貌不协调的现代楼房。
根据现行政策,故宫周边老旧小区的改造将遵循分类施策原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性修缮,如张氏帅府周边民国建筑群;无历史价值但风貌协调的建筑,外观整治,内部设施更新;貌严重不协调的建筑,逐步拆除或改造,如西华北里地块的非保护建筑。

故宫周边大规模动迁的可能性较低,按照国家政策导向,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不搞大拆大建”。核心区位拆迁成本高昂,据估算,方城区域整体拆迁费用可能超过300亿元,而大规模动迁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网络和社区文化,部分老旧建筑本身已成为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
未来更可能采取渐进式更新,优先改造危房和基础设施老化的区域,通过功能植入提升社区活力,如发展胡同经济、庭院经济,建立历史建筑修缮补贴机制,鼓励产权人参与保护。

沈阳方城的实践表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通过精细化的“绣花功夫”,完全可以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实现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赢。正如沈河区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要的不是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而是有烟火气的活态传承。”
沈阳方城改造,是一种“蝴蝶效应”
它复兴不仅是一个历史街区的更新,更是整座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作为沈阳文旅产业的核心载体,方城复兴产生的“蝴蝶效应”正在重塑城市的经济结构、空间格局和形象认知。
长期以来,沈阳给人“重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掩盖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方城复兴,沈阳的“历史文化名城”身份得到强化,城市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市民文化自信增强,创意阶层集聚度提高。

数据显示,2024年,沈阳全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旅游花费超2000亿元,旅游三年倍增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其中方城区域的贡献率最多,已成为沈阳文旅的核心IP,带动了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方城复兴还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3个老旧小区、48条胡同完成改造,1.6万户居民受益。城市历史记忆被唤醒,市民归属感提升,文化氛围提升增强了城市对年轻创意人才的吸引力。
与其说“方城复兴”,不如说是东北振兴的文化探索
传统东北振兴政策偏重于产业和经济层面,而方城实践表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样重要。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创产业、改善城市品质,沈阳正在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的城市再生”之路。
未来,随着方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的推进,其带动效应将进一步放大。
沈阳方城的复兴实践,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历史城区完全可以焕发新生,方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保存着沈阳的过去,更在于它启示着沈阳的未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