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亿县再扩容:62个县域的“经济突围战”
2024年,全国“千亿县”名单新增山东滕州、安徽长丰、江苏新沂三地,总数增至62个。这些县域以全国1.3%的陆地面积,贡献了7.8%的GDP,成为区域经济的“压舱石”。其中,江苏以22个千亿县独占鳌头,浙江、福建、山东紧随其后,四省合计占比超八成,形成东部沿海的“黄金矩阵”。
新增亮点:
滕州:山东人口第一大县,依托机床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产业,GDP突破1039亿元,成为鲁西南县域经济标杆。
长丰:安徽首个“贫困县逆袭”样本,凭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4年产值超1150亿元,产量居全国县域第一。
新沂:徐州首个工业开票破千亿的县级市,以高端纺织、精细化工为支柱,增速领跑苏北。

二、区域分化显著:东部“强者愈强”,中西部艰难突围
千亿县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格局。东部地区占46席,江苏、浙江以“园区经济”“块状经济”模式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例如,昆山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江阴本土民企贡献超7500亿元工业产值,两地GDP均突破5000亿元,超越兰州、呼和浩特等7个省会城市。
中西部虽有所突破,但仅占15席,且多依赖资源或省会辐射:
资源型:陕西神木(煤炭)、贵州仁怀(白酒)依托单一产业突围。
省会近郊:长沙县、肥西县承接省会产业外溢,跻身全国十强。
专家指出,中西部县域普遍面临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需通过政策扶持与产业协同破局。

三、产业驱动:从“制造强县”到“资源大县”的多元路径
千亿县的成功逻辑可归为三类:
制造强县:昆山、晋江、慈溪等依托电子信息、鞋服、小商品等产业集群,形成“拆不散、搬不走”的产业链。如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1/3,晋江鞋服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
资源大县:神木、准格尔旗以煤炭资源为根基,仁怀则靠茅台镇白酒产业“单点爆发”。
创新协同:溧阳引入宁德时代,带动70余家新能源上下游企业集聚,三年产值从250亿跃升至千亿;长丰通过比亚迪项目构建“整车-电池-电机”全产业链,展现“合肥速度”。

四、挑战与未来:区域协同与产业升级的“双轨并行”
尽管千亿县表现亮眼,但隐忧仍存:
区域失衡:全国近1400个县GDP不足300亿元,中西部大量县域仍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
人口流失:约70%县域面临人口收缩,部分县城需通过机构改革、产业转型避免“空心化”。
破局方向:
政策赋能:加大中西部转移支付,推动东部产业梯度转移。
区域协同:湖北“当枝松宜东”联盟通过产业协作冲击千亿县;江苏邳州通过“飞地孵化”嫁接上海科研资源,打造半导体产业链。
绿色转型:兴化、邳州通过循环经济(不锈钢回收、铅酸电池再利用)实现“无中生有”的产业崛起。
五、结语:县域经济的“天花板”与“地基”
千亿县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跃升,更是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缩影。昆山、江阴等“超强县”已比肩地级市,而更多县域仍在探索差异化路径。未来,如何平衡“强者恒强”与“弱者逆袭”,将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全国千亿县名单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