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近日突然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这一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即刻生效,有效期设定为200天。作为世界第二大粗钢生产国,印度此举被普遍认为主要针对中国钢铁产品,旨在遏制来自中国的廉价进口。这一决定不仅引发国际贸易界的广泛关注,更让中印贸易关系再添变数。

印度钢铁部部长库马拉斯瓦米在声明中称,这一措施意在保护印度国内钢铁制造商免受进口激增的冲击。数据显示,在2024/25年度,中国已跃居印度第二大钢铁进口来源国,仅次于韩国。
中国钢铁大量涌入印度市场,使得部分印度钢厂运营艰难,甚至不得不缩减规模考虑裁员。然而,这并非印度首次对进口钢铁采取限制措施,去年9月,印度就曾对从中国和越南进口的不锈钢焊接钢管征收12%到30%不等的关税。
印度钢铁产业的尴尬处境
从产业层面看,印度钢铁业面临着产能利用率低、技术落后和原料依赖等多重困境。尽管印度粗钢产能高达1.4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但实际年产量仅850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60%。更关键的是,印度炼钢所需的焦炭、特种合金等关键原料约四成依赖中国供应,在技术与管理方面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印度在高端钢材生产领域能力欠缺,导致其下游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即便面临关税压力,也更倾向于选择中国的高端钢材产品。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印度的关税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专家指出,过度依赖保护政策会削弱企业在技术革新和管理强化方面的内在动力,不利于印度钢铁产业的长期发展。
地缘政治的微妙考量
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印度此举恰逢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期间,双方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包括印度降低美国液化天然气关税以及采购F-35战斗机等。这一时间点的巧合,让外界不免猜测印度加征钢铁关税有向美国示好之嫌,期望借此换取特朗普政府在关税问题上对印度的宽松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近期曾发表题为《中国正在试图削弱印度的制造业》的文章,尽管内容歪曲事实,但确实反映了印度制造业的困境。印度作为人口大国,虽然享受人口红利,却始终未能成为"第二个中国"。在这种背景下,印度选择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既是对国内产业保护,也可能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中选择站队的信号。
中印贸易的双刃剑效应
对中国钢铁企业而言,印度加征关税无疑将增加出口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中国作为钢铁生产和出口大国,对印度的钢铁出口量不容小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印度自身也可能因这一政策陷入困境。印度钢铁产业对中国供应链存在深度依赖,70%的炼钢设备、60%的电子元件和40%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来自中国。
加征关税虽能在短期内保护本土部分钢铁企业,但会导致下游产业采购成本上升,影响印度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引发中国的反制,对双边贸易关系造成长远伤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印度试图通过关税构建贸易壁垒,最终可能伤及自身。

印度政府表示将密切全球钢铁市场的动态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关税政策。但这一临时性措施能否真正解决印度钢铁产业的结构性问题,还是会让印度在贸易保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仍有待观察。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关键时期,印度需要更明智地平衡短期保护与长期发展的关系,而非简单地将国内产业困境归咎于外部竞争。
#热点大家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