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付费内容,前1/3免费阅读,VIP用户全文免费阅读。
1977年恢复高考,没成想,有的地方竟然公开徇私舞弊,疯狂至极。
特权家庭的孩子,有无数人帮着作弊。
还有人直接更改考试成绩!
高官动动手指头,就能让老百姓家的孩子努力全白费。
此事震惊上层,邓公大怒。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1、
1977年,江苏淮阴灌云县。
“刚子,明天就是择优考试,你准备得怎么样?”
刚从知青点返城的赵刚,猛地抬起头,压抑着心里的激动:
“差不多了,只要通过择优考试,咱们就能参加高考,无论如何,这次机会我一定不会错过!”
自打撕了书本,掰断铅笔,他成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之一时,就没敢奢望,这辈子还有一天能重新拿起纸笔,有机会成为一名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
高考停摆十多年,眼下终于在邓公的努力推进下,重开大门,招才纳贤。
要知道在这之前的六年,哪家的孩子要想上大学,都得靠推荐。
也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学员推荐入学制度,基层单位根据个人的政治表现和生产实践为考量,推荐优秀人才进入大学深造。
这就难免存在一些人为的臆断,容易让一些心术不正,手握权柄的人钻空子。
一些没钱没权的人就算满肚子学问,也拿不到一个推荐名额,而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却光鲜亮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学校园。
他们甚至听不懂老师讲什么,更别提能不能跟上教学进度。
当真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这还哪是大学啊,恐怕小学生学的都比这帮人强。
而高考,则是最公平、公开、公正的,能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跨越阶层,拼出更加灿烂未来的方式。
基于此,邓公和三十三位学术专家、科学员和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开了五天大会,决定:恢复高考。
所以,尽管大伙儿劳作上工,长期脱离书本,可能连试题长什么样都记不清了。

依旧有将近两千万人对高考跃跃欲试,想要借此机会改变命运,看一看更广阔的天地。
可计划内的招生名额,只有二十万,也就是说,这将是一场百里挑一的严酷竞争。
另外,人员过多,也让安排考场、考卷等事宜困难重重,毕竟那会儿就连印试卷的纸张都是有定数的,要满足上千万人的需求,就算搬空老底儿都不可能。
咋办呢?
上头决定先来一场择优考试,只有成绩合格的人才可以参加高考。
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参考人数,也能先一步摸清考生们的水平,算是变相的“高考演练”,让与考试脱轨多年的考生们,能先适应一下考试场景。
原本这是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然而这场考试,却让一些人找到了以权谋私的机会!择优考试结束后,赵刚信心倍增,以他的估分成绩,过及格线绰绰有余。
参加高考的名额,一定有他一个!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光明未来,会因为一帮特权子弟而天翻地覆。
2、
县招办文考组办公室里,组长何声接待了一位稀客。
正是灌云县文教局中教股股长常鑫。
“老何,这回你可一定得帮帮兄弟啊。”
一向眼高于顶的常股长这回为了儿子算是舍下老脸了。
看着常股长儿子的数学试卷,何组长真是哭笑不得。
“6分?”
啥脑子啊,瞎蒙几个数恐怕也得比这分高吧?
“哎,臭小子不争气,你给通融通融。”
常股长递了个眼色,何组长当即了然,直接敲打了几句录分员,在常公子的6分后面加上一个零。
瞧瞧,这不就及格了吗?
就这样,常公子顺理成章获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
要说这何组长做得这么明目张胆,就不怕上面查吗?查啥查啊,不仅不查,招办主任黎胥甚至从中看到了一条“生财之道”。
亲自写了一份四十多人的名单,都是他的关系户,扔在录分员面前,吩咐但凡不够及格线的,都给提上来。
上头人带头违规操作,录分员还怕啥了。
他们有样学样,十一个录分员中,有十个人给关系户考生改过成绩。
当然,求到何组长这儿的远不止常股长一家,之后他又改了二十多名学生的成绩。
这么些人被提拔上来,自然就有同等人数的无辜学子被挤下去。
为啥这么说呢?
一个地方“高到不正常”的合格率铁定是要被怀疑的,所以这帮人为了平衡整个县的平均分,就得把一些考生的成绩改低。
而赵刚,就在其中之一。
当成绩公布的时候,他整个人都蒙了。
明明有信心一定能及格,为什么能参加高考的名单里没有他?
灌云县考试的天有多黑,他一个小老百姓自然是想象不到的。
而远在河北衡水的故城县,三十多岁的王明刚却和赵刚截然不同。

他顺利通过择优考试,却在高考考场身临其境,亲眼见识到什么叫“权利的甜头”。常股长那点“小操作”算啥,马书记才叫胆大妄为。
为了让他的四女儿上大学,直接搞了个“陪考团”。考场内外层层布局,助女儿登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