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此轮交锋的时间脉络。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美国100多个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其中针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34%的关税。
4月4日,中国迅速出台多项反制举措: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的关税。
4月8日,美国进一步将此前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34%的所谓“对等关税”提高50%至84%,叠加此前税率,部分商品综合税率飙升至104%。
4月9日,面对美国持续加征关税的举动,中国果断宣布多项反制措施,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
同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缓,但10%的“基础关税”仍需缴纳,涉及75个国家。
此轮交锋因美国对其他国家态度放缓而暂时告一段落。然而,我们究竟赢在哪里?似乎表面上看并未取胜,中美双方均遭受损失。从单一视角审视,这无疑是一场两败俱伤的较量,我国损失了四千多亿美元的订单,影响范围波及众多外贸从业者;而美国则可能面临高通胀、股市下跌、美元走弱、美债利息上涨以及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等多重风险。
那么,谁能在这场博弈中坚持到最后?拉长时间线来看,对美贸易仅占我国出口的12%,对GDP的影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而美国若失去中国商品,日子将愈发艰难,但还不至于“崩盘”。
我们究竟赢在哪里?从单一维度来看,确实未占上风;但置于全球视野之下,我们却创造了一个“赢”的契机。
这场战争,本质上是一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较量。谁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谁就能在这场较量中占据主动。而我们,已然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这些是CNN和DW关于中美关税战报道下的评论。熟悉这两家媒体的朋友都知道,它们并非亲中媒体,但在其评论区,中国却赢得了大量民众的支持。这些国家的政权或许并未选择中国,但它们的民众却真心愿意支持中国。
古语有云:“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正是美国当前所面临的境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国家针对美国关税所采取的措施。我们主要关注欧盟、加拿大、墨西哥、东盟(越南、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的表态。之所以关注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是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出口量较大,其反制措施对美国形成的压力也更为显著;而关注东盟、日本、韩国,则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密切。
欧盟:4月9日,欧洲联盟27国确定首批反制措施,自4月15日起,对部分美国进口产品加征25%的关税,所涉及产品总价值估计超过200亿欧元。
加拿大:4月8日,加拿大财政部宣布对美国汽车对等征收25%的关税措施,并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零时零1分(新加坡时间4月9日中午12时零1分)正式生效。
墨西哥:截至目前,尚未明确表态。
4月9日,美国迫于市场压力宣布关税暂缓。
越南、日本开始与美国进行谈判。
越南:4月22日,越南方面表示将确保越美谈判“不会对其他协议或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日本:4月16日,日本安排经济再生大臣前往美国进行谈判。4月2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明确表示,日本不会为了就关税问题达成协议而一味屈从于美国的要求。
韩国:截至4月22日,韩美尚未进行正式谈判,原因在于韩国目前处于代理总统状态,不便进行谈判。但据韩国媒体4月20日透露,美国已主动联系韩国安排关税谈判。
以上事件揭示了什么?几乎所有国家都从心底里想反制美国的关税政策,但部分国家因实力有限而不敢采取行动。特朗普现在显然感到焦虑,韩国和日本都不再听话,欧盟和加拿大更是直接与其对抗。那么,是谁给了这些国家底气?

如果我们一开始没有进行反制,我简直不敢想象会面临多大的压力。
4月17日,《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政府圈内人士的话称,华盛顿正试图利用与世界各国的关税谈判来迫使他们限缩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这才是美国的真正意图——构建围堵我国的关税壁垒。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选择谈判,那么美国就会以中国为筹码,要求其他国家对中国采取行动。中国一旦妥协,其他国家也只能迎合美国的要求,对我国加征关税,从而形成孤立我国的局面。
如果我国不表态呢?那么其他国家就会陷入迷茫,毫无筹码可言,最终可能不得不妥协。
只有态度鲜明、立即反制,其他国家才能以倒向中国为筹码,在与美国的谈判中保障自身利益,形成全球与美国对抗的态势。如果有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宣布对我国加征关税,那实际上就是在对其他国家的筹码下手,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这一轮我们究竟赢在哪里?我们赢得了人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