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给所有关心沈阳的人,也写给每一个相信“老城能新生”的你。

端午将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镜头又一次对准了沈阳。2025年端午特别节目落地沈阳录制,这是继2024年春晚分会场、中秋晚会后,央视一年内第三次将重磅晚会交给这座东北城市。有人说这是“偏爱”,但细品之下,这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双向奔赴”——央视需要沈阳的故事,沈阳更需要央视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选择沈阳,绝非偶然

春晚分会场设在铁西区“中国工业博物馆”,镜头扫过生锈的机床与崭新的机器人同框时,全国观众看到的正是沈阳“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既敢直面历史包袱,又能扛起转型大旗。这种“破茧重生”的叙事,恰恰是东北振兴最需要的教科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2024年中秋晚会的舞台搭在丁香湖畔,月光与湖水相映,沈阳人突然意识到——这座城市正在成为央视的“新宠”。而2025年端午特别节目再次落地沈阳,更是印证了这一点:央视对沈阳的青睐,绝非偶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城市叙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中秋晚会是“诗意叙事”,那么端午特别节目的落地,则是“文化+产业”的双重考量。沈阳作为清文化发源地,端午的龙舟、香囊、艾草等传统元素,能与满族文化、东北民俗无缝融合。而总台选择在沈阳录制,显然是要借传统节日,讲好“新东北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的“硬实力”,东北振兴的破局样本

当人们还在讨论“东北衰落”时,沈阳早已悄悄换上了新引擎。2023年,沈阳GDP增速领跑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五年翻番。

2024年,沈阳GDP为9027亿,与2023年初核相比,名义增长11.1%,经济总量成功突破了9000亿元,增量占辽宁省的37.7%,是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最好的省会城市之一。

沈阳的“软魅力”,一座被低估的“网红城市”

沈阳的烟火气,是能“腌入味”的。去年中秋晚会,一曲《人世间》搭配浑河两岸的万家灯火,让网友惊呼:“沈阳的夜景居然这么赛博朋克!”从西塔街的朝鲜族烤肉到中街的“非遗”老边饺子,从故宫的红墙雪景到洗浴中心的“温泉剧本杀”,这座城市把“东北式浪漫”玩出了新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的镜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反差——当南方游客还在调侃“东北只有烧烤和二人转”时,沈阳早已用“文化混搭”撕掉了刻板标签。这种“土到极致就是潮”的城市气质,正是当下文旅传播的流量密码。

国家战略下的“沈阳使命”,东北亚的十字路口

沈阳被赋予“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定位,绝非空谈。翻开地图:沈阳至首尔、东京的航空时长均在2小时内,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年开行量突破500列,韩国SK、日本三菱等跨国企业区域总部接连落户。央视的曝光,某种程度上是在向国际市场释放信号——沈阳,才是东北亚经济圈“最被低估的接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振兴需要突破口,而沈阳作为东北常住人口正增长最多的中心城市,其辐射力能直接拉动辽宁乃至吉黑两省。当央视用晚会为沈阳“引流”时,实际是在为整个东北的招商引资、人才回流铺路。

央视的“沈阳情结”

从春晚分会场到中秋晚会,再到端午特别节目,央视对沈阳的“三连宠”,绝非简单的场地选择,而是国家媒体对东北振兴战略的精准呼应。

下一次,当您看到沈阳出现在央视的舞台上,不妨多想一想——这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一座城市的复兴宣言。

沈阳,这座曾经的重工业之城,如今正用生态、文化、开放的新形象,向全国乃至世界证明:东北的振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蜕变。而央视的镜头,正是这场蜕变的最佳见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值得被大家看见

从春晚到端午,沈阳与央视的“热恋”还在继续。这场合作没有“谁蹭谁”,只有共同的命题: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故事。

央视的“三连宠”是一针强心剂,但沈阳的挑战依然清晰:如何让“网红流量”变“产业流量”?怎样平衡工业底色与宜居标签?但这座城市已经用行动给出答案——浑南科技城的“硅巷模式”正在复制苏州经验,太原街改造对标成都春熙路,甚至把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引入中德产业园。

有人说,沈阳像极了班里那个“曾经考砸过,现在熬夜刷题”的逆袭学生。而央视的镜头,或许就是老师特意递来的一盏台灯——光打在这里,是想让全班看见:努力的人,值得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