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常有人问我——

就是忍不住买衣服怎么办?

就是忍不住自己的各种小欲望怎么办?

说起来,我和先生拥有的衣服也好,其他物品也好,数量都不多。

但神奇的是,我们很少有“总是想买衣服,总是想买零食,总是想买点啥”的想法。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我们的心法。

2025年,经济环境还没有很明朗,咱们还是能少买尽量少买吧。

1)我们到底需要多少衣服(物品)才能过好生活呢?

作为一个不爱买衣服的人,我没少听过这样的言论——

不趁年轻多买点,难道等老了再来买吗?

年轻的时候就要多买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那么,请问多少才算是“多”,多少才算是“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我是有认真思考过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只需要每个季节拥有5套衣服,就能过好生活。

在此基础上,再多两三套都有点嫌多了,必然会有一些单品被忽视、被闲置。

我不会认为闲置不穿的衣服或物品,能够让我过得更好,或者能够让我更漂亮。

2)别人都在买我不买,我是损失了什么,还是得到了什么?

如果认真思考过第一个问题就会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衣服和物品并不多。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忍不住想要买买买,并不是真实的需求。

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因为——

今天有特价,好像不买就亏了。

别人都在买,我不买是不是有点寒酸。

到处都有声音在强调“喜欢就要拥有”,不然就感觉亏待自己了。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不需要的时候不买,我们到底损失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特价不买就亏了?难道不是买了不用更亏吗?

别人都在买我不买,显得寒酸抠门?难道不是钱包鼓鼓才是真的不寒酸吗?

我思来想去,硬是没想出不需要就不买,到底损失了什么?

难道不是得到了什么吗?

你看呀——

我们得到了不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人买我买,算不上有个性呀。

我们还得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不需要,所以便宜了又怎么样,别人都在买又跟我有何干系。

我们还将会得到钱包鼓起来,不买自己用不上,穿不上的衣服和其他物品,我们就可以拥有更多存款。

我们还得到了家务的清闲,空间的不拥挤。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的房子太小了,而是物品太多了才显得拥挤的。

当我明白,真正需要的并不多时,我也就不再过分追求那些不被自己当下需要的衣服和物品了。

哪怕我喜欢,我也会抱着“喜欢,但仅限欣赏”的态度。

3)如果我们不通过消费来获取快乐,还能从哪里获得快乐,来丰富仅此一次的人生呢?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买买买,买的其实不是物品,而是多巴胺的释放。

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买买买即快乐。

可是稍微了解一下就会知道,想要刺激多巴胺分泌并不只有买买买。

跑步、骑单车,也能快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与亲友互动,与爱人拥抱,又或者去帮助他人,同样可以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

还有听喜欢的音乐,写出一篇满意的文章,也能释放出令人感到愉悦的多巴胺。

既然我们的人生是仅此一次的旅程,只有买买买这一种快乐,显然太单调了。

反过来,多元的快乐,才能让这趟旅程更丰富一点,也更有厚度一点。

而当你把时间匀出去体验其他快乐时,你自然不会天天盯着购物软件或者种草博主,不理性的剁手也就会少很多。

4)是你在消费物品,还是物品在定义你?

一次次的买入,让我意识到,物品仅仅就只是物品。

它们的使命是被好好使用。

也即是说,买了好好用的物品,是我们在消费它。

反过来,买了不舍得用,买了用不过来的物品,就有点像是物品在消费我们了。

不仅如此,当代社会,还特别喜欢给物品贴上各种标签符号。

就好像穿瑜伽裤出街,竟然成了“自律女性”的通行证一样,我们被物品定义了。

这个时候,物品真正的使命也被模糊了。

才会有人觉得年轻时就要多买衣服,仿佛不买就不曾年轻过一样。

但真正享受年轻,并不需要买100件衣服回来。

我只拥有10来件夏衣,也充分享受了当下的每一天。

说到底,消费自由也好,穿衣自由也罢,不在于无限购买的权利,而在于能否让物品成为你表达生命力的媒介。

当一件衣服,当一个物品,染上了你的气息、记忆时,或许这才是人与物真正平等对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