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12日下午,新华社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声明核心内容直指中美两国关税政策调整,其条文解读与政策走向分析,成为理解当前全球贸易格局的关键钥匙。

细究声明条款,美国对华关税调整呈现复杂图景。尽管表面呈现下调态势,但溯源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演变轨迹可发现,自2025年1月其就任总统以来,对中国商品实施的关税壁垒始终维持着特殊加码。
这种特殊性通过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得以清晰展现。
2025年2月至3月间,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三大贸易伙伴启动两轮各10%的关税追加,形成累计20%的"芬太尼关税";4月2日发布的"对等关税"行政令,中国商品被苛以34%的“对等关税”;之后,中国开始反制,特朗普发疯似地两次提高“对等关税”,使税率从34%飙升至125%。
这种层层叠加的关税结构,最终构筑起总计145%的累计加征关税——20%“芬太尼关税”与125%的“对等关税”复合体。

日内瓦会谈达成的共识,实质是对这种复合关税体系的结构性拆解。
《联合声明》中与美国下调对华关税有关的内容分为两条,第(二)条明确取消2025年4月8日及9日追加的关税,这意味着“对等关税”恢复4月2日的水平,也就是从125%变为34%;第(一)条是将34%对等关税拆解为24%暂缓征收部分与10%现行征收部分。
由此可知,中美谈判后美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暂时为30%,可以细分成20%的“芬太尼关税”和10%的“对等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关税调整具有鲜明的对比性特征。回溯4月9日,美国曾对除中国外其他贸易伙伴实施关税宽减,全部暂时调整成10%,比如将越南进口商品关税从46%下调至10%,宽限期设定为90天。
本次谈判成果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中国首次获得与其他国家同等的关税待遇。但这种“平等”需要正确看待,当前中国商品实际被特朗普政府加征了30%的关税,较之其他国家的10%仍存在显著差异。
关税调整的阶段性成果,并未改变中美经贸博弈的长期性本质。声明中明确提及的经贸磋商机制建立,恰恰印证了这场博弈的持续性。从现实维度审视,未来谈判需聚焦三大战略目标。

首要任务是推动24%暂缓关税的永久豁免。当前中国虽与其他国家同处10%关税区间,但英国已率先与美达成仅保留基础关税的协议,这种差异要求中国必须争取的平等待遇。
第二层突破口在于芬太尼关税的取消。24%的暂缓加征变为永久取消,30%的加征税率仍构成重大负担,参照美英协议框架,争取取消20%芬太尼关税具有现实可能性。
第三维度则需深入特定商品关税领域。美国关税体系呈现"基础+专项"的复合结构,除普遍适用的“对等关税”外,还对燃油车、钢铝产品等特定品类实施专项加征25%,更需警惕的是半导体、医药等战略领域可能出台的新关税政策。
相较之下,中国对燃油车美出口规模有限,不像日本和欧盟急着让美国豁免汽车关税,但半导体关税的潜在影响具有冲击性,相关产业政策需未雨绸缪。

中国在此次贸易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没有被美国单边霸权主义唬住,强硬反制为之后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展望后续博弈进程,当前关税调整可视为漫长谈判的序章。30%的现存加征税率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持续考验着中国出口企业的抗压能力。要真正破解困局,需在上面提到的三个层面实现突破。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重塑过程,既需要战略定力应对短期波动,更要以开拓者姿态把握历史机遇,在多边贸易体系变革中占据主动地位。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