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指南(2025年版)》,针对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深度应用提出系统性规范。此次政策明确要求,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建立分学段差异化应用机制,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的协同发展,防范技术滥用对青少年思维能力的侵蚀。
根据《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指南(2025年版)》,我国首次在基础教育领域建立生成式AI分级管理制度。小学阶段严格限制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的使用,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或家长监督下接触相关技术,课堂教学中强调人机协同模式,防止低龄学生因认知局限导致技术依赖;初中阶段允许开展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训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交叉验证、辩证讨论等方式检验AI输出内容的合理性;高中阶段则鼓励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理解技术原理基础上,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与伦理风险。这种阶梯式管理策略既回应了技术应用的迫切需求,也兼顾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针对AI代写作业这一突出问题,教育部划出明确红线。新规严禁学生直接提交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答案或考试应答,特别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的技术滥用,从制度层面阻断"代劳式"学习行为。为强化执行效果,政策同步要求教师承担引导职责,通过组织学生分析AI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系统培养质疑精神与信息甄别能力。教学实践中还将融入批判性思维专项训练,例如在作文批改环节增设"AI内容检测"模块,在科创项目中设置"人机方案对比"环节,以此构建人脑决策优先的学习生态。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政策实施的硬性约束。文件明确规定师生不得向AI工具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要求全国中小学建立生成式AI工具"白名单"准入制度,所有入校工具必须通过数据合规性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将对技术供应商实施全流程动态审查,重点监管数据收集、存储及传输环节,对存在隐私泄露风险的产品实行一票否决。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特别强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要求AI工具必须配备智能降噪、语境补偿等功能,为视障、听障学生提供无障碍学习支持。

此次政策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教育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通过"政-校-企-家-社"多方协同机制,既释放生成式AI在个性化学习、教学资源优化、教育管理升级等方面的创新潜能,又筑牢数据安全、技术伦理、思维培育的价值根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人工智能素养动态监测体系,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确保技术赋能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