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范代娣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她所持股市值已达443亿港元,成为陕西首富,然而引发热议的原因却不是这个。

真正引起争议的是,她从未完全离开教学体系,4月份还出任了西北大学副校长一职,拥有双重身份的她在坊间被称作“教育界首富”。
创业
1994年冬天,严建亚从高校调入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成为一名普通职员。接触企业、服务创业者的过程中,他第一次对创业这件事产生了兴趣。
6年后,他在高新区租下一个18平米的小办公室,怀揣着对“重组类人胶原蛋白”项目的执念,决定正式踏上创业之路。

他的起步并不顺利,公司成立时只有一名员工,连设备靠妻子范代娣从麻省理工学院带回来的二手仪器凑合开工,启动资金则来源于他们夫妇多年的积蓄。
彼时,范代娣已是生物化工领域第一位女博士,刚完成麻省理工的访学任务归国不久。
尽管担任着西北大学教授的职务,她仍愿意支持丈夫的想法,把科研成果和设备资源投入到丈夫的创业实验中。
范代娣是陕西蒲城人,1984年考入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她先在国内取得硕士学位,又赴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她开始回到母校西北大学执教。

两年后,她被选派赴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接触到世界顶尖研究,还带回了一整套海外实验理念,正是在这个阶段他们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体系。
然而他们研究的重组类人胶原蛋白技术在国内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从基础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整个过程持续多年,投入不断、失败频繁。
“我们没钱,但有知识。”范代娣在一次闭门会议中曾如此表述。
在资金缺乏、政策不明、市场模糊的背景下,她和丈夫硬生生凭借科研积累和对技术路径的判断,撑过了早期最艰难的几年。

从小规模实验、到中试线搭建、再到工厂化生产,他们用10多年时间稳步推进。
这家企业后来被命名为“巨子生物”,主打产品正是当年设想的“重组胶原蛋白”,用于医疗、护肤、再生医学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严建亚另起炉灶,投身军工方向,创办三角防务,聚焦航空锻件材料制造,这为整个家族产业布局提供了第二条增长曲线。
真正的突破点,出现在2019年。

那年,严建亚创办的另一家企业“三角防务”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主营业务是航空领域的军用锻件,这家公司很快获得市场认可,市值一度突破百亿元。
与此同时,巨子生物也完成了从产品中试到产业化落地的关键一跃。
2022年11月,巨子生物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2367.HK,成为港股市场上首家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核心产品的科技企业。
首次募资46亿港元,随后两年内累计派发分红23亿港元,其中约13亿港元进入范代娣家族账户。

截至2025年4月24日,公司市值突破500亿港元,家族控股市值达443亿元,范代娣也因此成为陕西首富,并首次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身价暴涨,范代娣仍未辞去西北大学副校长职务,这也使得她成为中国教育系统中身价最高的现职校领导。
然而就是这一身份在网络上引发激烈讨论——大学教授能否同时是亿万富豪?
网友们担心她是否能在科研和产业间保持清晰边界?会不会用自己职务给企业争取资源?
范代娣在公开场合并未回应,但她的实际行动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十几年如一日的研究,似乎和她是一个普通老师还是副校长教授并没有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女儿严钰博也同样优秀,出生于1996年的她先后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双学位)和UCLA硕士。
但毕业后未选择继续深造,而是直接进入巨子生物任职,2023年,她年薪14万元;一年后,升至36万元,成为公司董秘兼执行董事。
范代娣与严建亚的故事,是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学术创业”范例。
他们用将近四十年时间,把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一条成熟产业链,证明了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也可以建立企业、塑造市场。

他们的财富来自知识,而非投机;来自积累,而非捷径,他们让许多学者看到了未来发展方向的更多可能。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