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升专”真的来了!
最近,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部分专业计划面向本科毕业生招生135人,毕业后发放专科毕业证。

图片来源:网络
在大家还在热议脱不下“孔乙己长衫”时,早有985名校生脱得只剩裤衩了。

他们或是“回炉重造”、反向读技校完成赛道转型,或是加入夜校大军,进修技术技能,成为六边形搞钱战士。
在现在学历贬值、面试N轮才得以入职、给出的实习工资甚至不如开锁师傅上一次门的情况下:

图片来源:网络
掌握一门技术,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安全感,毕竟哪怕是985名校生,不可替代性也没有这么强。
当“孔乙己的长衫”逐渐被技术工装替代,这群年轻人究竟面临了怎样的现实?他们如何在知识通胀的泡沫里,重新校准关乎人生价值的秤杆?
1
“反向升学”读技校:
他们觉得还蛮值的
年轻人反向读技校的理由并不相同:
有人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主动“脱下长衫”;有人则是在时代的浪潮下作出的无奈选择。
NO.1
逆向升学,重写人生简历
一些高等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脱节,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够,要么找不到对口、合适的工作,要么找到的工作收入远远低于预期。

原本那些受名校生青睐、被视作“高端”的脑力工作,逐渐被AI替代,但诸如理发、厨师、美容这样的技术型岗位,却在AI洪流中显露出不可替代性。

因此,这些年轻人主动选择“回炉”读技校,掌握一门技术,弥补自身技能短板,提高职场竞争力。
毕业后,马超入职当地一家大型私企,“我的理论知识没问题,但一开始实践,就不行了。”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半年后,他向公司提出停薪留职,主动去读技校。

马超本科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他只用一个月就把技校一个学期的理论课程学完,并通过了考试。
在他看来,大学和技校的学习是“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区别,在大学里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在技校里,能直接上手。
“我的学历已经有了,差的就是实践能力。”在技校学习一年后,马超提前结束学业,重回单位,他不到半年就升任了技术主管。

面对职场的现实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惧被贴上“降级”标签,主动“回炉”技校学习,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学历背景,渴望用“学历+技能”的双配置为自己的职场之路开辟更多可能。
NO.2
被动选择,用技术打破职场危机
谢媛选择去技校学一门手艺,并不是出于对当前工作的迷茫,在现实面前,她只剩下被动选择。
大学毕业,谢媛赶上互联网发展的热潮,放弃从事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选择南下打拼。到今年,谢媛在这家公司满打满算待了两年。
她本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以为自己还能往上再走一步。结果过完年不久,公司业务调整、降低预算,她被转岗降薪。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这个环境,没被公司裁掉已经是万幸。”谢媛的危机感越来越重,不得不开始投简历,但半年过去,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公司。
后来,参加大学室友的婚礼,有同学在饭桌上提及国内高端电气设备维修是一个极度缺人的领域,目前国内高端电气维修师的月薪普遍在3-5万元,有的甚至更高。
谢媛把那天同学的话都听进去了,选择电工是她给自己找的新的出路。“只要掌握了稀缺专业技能,就不存在职业短板。”

图片来源:网络
好在谢媛大学本科学的是工科,实践的东西重新捡起来不难,她选择专攻智能制造设备的电气故障诊断与维修,尤其是那些进口设备,一旦出现电气故障,维修一次至少几千元起步。

对于像谢媛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当职业危机不断加重,他们被迫走进技校,力求能有个新的发展机遇。
毕业生工作难找,在岗的人对职业未来充满担忧,这群反向读技校的年轻人,都想借此找到有关自我与生活的答案,或者说,找到一种新的可能性。
他们因此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新的生活脚本也正在慢慢被书写。
2
“本升专”以后,
他们逐渐对学历祛魅
2024年,报名考研的人数是2015年以来首次降低;在职业教育领域,选择专升本的人也少了。
在当前就业普遍比较难的情况下,与其说追求名校、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少,不如说更多的年轻人逐渐对学历本身祛魅,他们重新思考大学教育的意义以及职业教育的可能性。
NO.1
对职业教育重新认识
来到技校的本科生,最初,几乎每个人对自己的这个选择都会感到不确定和迷茫。
但在经历了职业教育后,他们最终有了共通的感受——剥去主流社会对学历崇拜的外壳,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本没有优劣之分,毕竟人怎么样都能活得精彩。
985名校,这个看似光鲜的标签,却给曹鸥带来了很多痛苦,经历了考研失败,省考未进面,春招也0offer,他成了学校里的失败者。

犹豫了一个月,他最终决定先去技校学习一门技术。

技校向来被视为“没有选择的选择”,“失败者收留所”是他最初对技校的全部想象,在这里他需要藏起高考六百多分的过往。
父母对自己读技校的事情感到愤怒,他们难以接受孩子的毕业去向是在厂里进修。“我们供你读985,不是让你去当中学毕业的厂工!”

直到第一节实训课,他看见同桌掏出包了书皮的教材,这个总被他在心里偷偷称作“精神小伙”的男生,竟能在五分钟内徒手绘出液压系统图。
他以为努力会在技校消失,但夜晚的机床区永远亮着灯,技校的设备也并不老旧,使用的是以前大学实验室不让学生随便触碰的先进数控机床。

而当曹鸥第N次被工厂的机床轰鸣声吵到耳鸣,他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期待这种世俗意义上“不体面”的真实感。
他意识到,自己曾用单一的标签把职业教育进行割裂,可真正的教育本就需要跨界。
这种认知是大学教育里单纯的理论学习难以体会到的,这也使得更多的职校生在当下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更容易获得一种握在手里的稳定。
NO.2
对大学教育降低期待
大学教育“并没什么错”,它更注重学术研究,只是我们对它的期待值过高,或者说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做学术研究的天赋和兴趣。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或许更适合他们,或者本身也有兴趣,只是之前受困于现实,没有勇气去尝试。
方芸从小就一直被家里人的期许推着走,是传统评价体系里公认的“乖”学生,高考正常发挥,考上父母满意的大学,选的是父母喜欢的专业。
但方芸对这个专业实在没什么兴趣,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并不好找,父母建议她继续深造,但她讨厌在实验室里独自待一天的压抑,想要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

她渴望去体验真实的世界,跳出外界的期待,“为什么我一定要做那些和大家一样的事情?”
方芸想起自己以前一旦学业压力大,就喜欢独自去做几个小时的美甲放空自己。秋招开始,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四处投简历,而是找了一家职业培训学校全面系统学习美甲。
职业教育为她打开了一个过去不曾想象的世界,看过那个世界后,她很难再回到原来的轨道。
父母并不理解方芸,好不容易供女儿考上大学,还想着女儿能够找到一份足够体面的工作,做美甲能有什么前途?

图片来源:网络
方芸明白父母的心情,但她有自己的打算,半年后,拿着自己存了多年的奖学金,方芸开了一家美甲店。
“虽然这家店现在还很小,也可能会失败,但毕竟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
当下社会,一个好学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获得一份好工作。正如黄灯老师而言,对于高考和大学,全社会都应该放低期待,甚至完成一次对学历的“祛魅”。

图片来源:公众号“黑马程序员”
而这些反向读技校的年轻人,正逐渐打破学历的束缚,转而将更多的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去真正学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更何况,如今的就业市场,学历背景固然重要,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更加不可或缺,技校生也不再是“备选”,而是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3
社会认知的转变:
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尊重
当教育赛道从“分层流水线”变为“多元生态圈”,个体的生存策略必须迭代,教育流水线产出的“标准件”早已跟不上产业升级的迭代速度。
AI淘汰了80%的基础编程岗位,却催生出百万级工业机器人运维缺口;DeepSeek能写诗作画,但调试它的工程师时薪突破千元;某车企管理层发现,招进来的很多大学生更懂理论,实训半年勉强能独立操作系统。
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对大学毕业生做了相关调查,发现超半数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回炉”职校学技能有助于就业,对应的是很多职校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拿到offer的概率更高。

但我们的教育评估体系仍然在用“成绩和分数”丈量知识的价值,这些冲破学历枷锁反向读技校的“逆行者”反而被视作离经叛道。
职业教育法实施后仍有企业把“仅限全日制本科”设为招工门槛,家长圈依然流行着“没文化才去技校”的话语,全社会的教育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片来源:节目《十三邀》
但在德国,约有60%的中学毕业生倾向于选择这条职业教育之路,其中不乏众多成绩斐然的学生,这一比例彰显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强大吸引力。
或许反向求学读技校仍然只是部分人的另辟蹊径,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也让整个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人才的评价标准和教育发展的方向。
比起无效“内卷”,作为家长,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尽早给孩子找到更具确定性的方向和道路,才是孩子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当更多的年轻人学生卸下“思想包袱”,勇于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正如从北大退学转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周浩所说:
“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
参考资料:
[1]三联生活周刊:985、211毕业生“反向升学”读技校,找到更高薪的工作了吗?
[2]虎嗅APP:学历贬值,年轻人走进技校“本升专”
[3]谷雨数据:现在流行“本升专”,本科生开始回炉技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