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人解决温饱的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包产到户等政策的推广实行。但事实上,在这些广为人知的因素之外却有一个方案是鲜为人知的,但其起到的历史作用却又是绝不能被忽视的。
它实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初期,彼时还是文革时期,它就是“四三方案”。
而“四三方案”之名的由来,则是源自国家计委于1973年提交的《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技术交流的请示报告》中提出的使用43亿美元外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

作为旨在解决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改善人民群众吃穿用住的一项方案,四三方案涉及到了26个重大项目,与人民群众吃穿息息相关的包括化肥、化纤生产皆在其列。
必须要说的是对于引进外国工业技术、资本,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是持有开明态度的。只是一项政策的推行实施,显然是需要考虑内外因、需要考虑国际国内的环境的。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之前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等因素这也导致了中国不得不实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这也有自身选择的因素)。
当然了苏联老大哥倒也算不上吝啬,156个援建项目(即156工程)那也是实打实的支持,也算是切实帮助我们打下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底子。
可是畸形的工业结构(重工业为主,忽视轻工发展)附带着1953年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的强行推动(1954年的粮荒也导致了1955年的粮票凭票定量供应制度等的扩大化)、五六七十年代人口的急剧增张(当然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除外)以及接下来中苏关系的恶化……
虽然期间六十年代我国也曾短暂的从西方国家引进过产业技术,可终归是受制于这上面的诸多因素影响,导致难有明显的改善。

以化纤为例,1972年中国的化纤产量也不过才28万吨——就连毛主席都说买一件的确良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可不可以……我们也搞一点化纤,但棉花为原料的棉纺织与粮食增产还存在事实矛盾(毛主席同时也强调要增棉花产量,还增粮食产量,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也不太切实际);以化肥为例,1972年的产量也不过才311万吨,关键还主要是氮肥(尿素)。如此短缺的局面之下,可想而知为啥布票会紧俏,粮食会短缺。
问题很严重,解决问题也迫在眉睫。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无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联合国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事件加持之下,辅以西方因为经济危机迫切需要产能转移、技术出口、市场,也让四三方案的提出水到渠成。
诚如上文,四三方案也就逐渐有了推行符合的内外条件。而在其上马的26个重点项目中,化肥、化纤、发电站、钢铁、个烷基苯项目悉数在列。其中化肥又占比一半之多,化纤也有4个之多。值得一提的是引进的主要国家有日本、德国、美国、荷兰、法国等国,日本更是占到了12个项目。

闻名的武汉钢铁公司就有引进日本的轧机,而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也是得益于此建成;如今中国响当当的二胺王者云天化集团,也是得益于此建成(1977年建成投产,其中合成氨年产30万吨、尿素化肥年产量48万吨)。
1983年,得益于化纤项目的相继投产、产量增加,布票取消;而13个化肥项目的投产带来了年增千万吨的肥料入田……
可以说尽管在推进四三计划中存在一些缺点、问题,但是藉由此契机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也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