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安徽顶级大家族,少年追随陈独秀的革命火种,19岁就担任安徽教育司司长。

邓以蛰,一位用美学守护民族魂魄的大师,宁愿清贫也不向日伪低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的儿子邓稼先,更是一代天骄,用隐姓埋名的戈壁岁月,点燃“两弹”星火,震慑世界。

如今邓稼先的儿子,也是中国机械制造的专家,祖孙三代,一人以笔墨传承文化,一人以科学铸就国盾,一人为国家现代发展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氏家族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邓以蛰的老家是在安徽怀宁,邓家是清末一个名门望族,家里满是字画古籍,祖上还有书法大家邓石如。

1907年,15岁的他站在去日本的轮船上,身后是家族的荣光,眼前却是动荡的时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让他读四书五经,他却觉得这些老东西救不了摇摇欲坠的大清,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学,他被新思想砸中了脑门。

当时的日本,留学生圈子里满是变革的火花,邓以蛰跟着陈独秀这样的革命者,听社会主义讲座,脑子里全是“民主”“科学”的声音。

辛亥革命后,他回国,19岁就被推到安徽省教育司长的高位,放到现在,19岁都还只能称作“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自己也觉得自己胜任不了这个位置,索性辞了官,几年之后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钻研美学。

在那儿,他啃下了康德、黑格尔的书,又翻开《诗经》《庄子》,琢磨怎么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西方的理论揉到一起。

这段日子,让他从一个书香子弟,变成了日后中国美学的开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3年,邓以蛰回到北京,成了北大最年轻的美学教授,他穿着西装,讲台上却总离不开“气韵生动”这四个字。

他觉得,中国的画、诗、书法,都有种独特的魂,西方理论能帮着梳理,但不能盖过这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和南方的宗白华齐名,成了美学界的“南宗北邓”,可那年头,文化圈子不光是学术,还有争锋。

鲁迅那样的文人,觉得文章得像刀子,直戳社会脓疮,邓以蛰却认为,美学是种药,能慢慢唤醒民族的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没少争论,鲁迅还笑他是个“洋装士大夫”,既点了他西式外表,也戳了他骨子里的传统味儿。

1937年,北平陷落,北大、清华等多所大学搬离,成立西南联大,邓以蛰却因为身体欠佳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伪找上门,想让他帮忙做事,他直接把门一关,立下规矩:宁愿种菜糊口,也不拿祖宗的字画换荣华。

家里人后来回忆,那段日子,他靠卖点小物件度日,硬是没低过头,这份骨气,深深印在了小儿子邓稼先的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以蛰不只是学者,还是个把家国装在心里的父亲,他和金岳霖、林徽因这些文化名人常聚在一起,聊哲学、谈艺术。

林徽因去世时,他和金岳霖一起写了挽联,字里行间全是敬意,他教邓稼先,不光要爱国,还得有点真本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1940年,邓稼先因为抗议日伪被追查,邓以蛰二话不说让他南下读书,还送了本《诗经》,让他别忘了文化的根。

新中国成立后,邓以蛰把家里的宝贝字画全捐给了国家,可他自己的生活却过得清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觉得,这些东西不该锁在家里,得让全国人瞧见民族的宝藏直到1973年去世,他还在念叨文化的事。

金岳霖送他的挽联,写尽了他一生的清正和高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稼先,邓以蛰的小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家国心,却选了另一条路,科学报国。

1940年,他考进西南联大物理系,跟着周培源、叶企孙这些大牛学本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去美国普渡大学深造,拿了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他没多想就回了国,觉得国家需要他。

1958年,邓稼先接到个天大的任务,研制原子弹,从那天起,他没了名字,没了家,带着一帮年轻人扎进青海戈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壁的日子苦得要命,风沙刮脸,物资短缺,计算全靠手摇机器,邓稼先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饿了啃干馍,困了就在帐篷里眯一会儿。

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而后在于敏的带领下氢弹也随之成功,这两声巨响,震得世界都安静了,中国从此有了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可这背后,邓稼先付出的太多,戈壁的辐射毁了他的身体,1986年,他因癌症去世。

走之前,他还在纸上写建议,惦记着核事业的未来,他的妻子许鹿希,北大医学教授,一个人撑起家,带着两个孩子,从没抱怨过一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子俩的贡献,像两块基石,撑起了民族的自信,邓以蛰的字画捐给故宫,让后人记得文化的魂。

邓稼先的“两弹”,让中国在国际上挺直了腰杆,他们的人生,就是知识分子在乱世里,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出力的最好诠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家的事情并没结束,邓稼先的女儿邓志典,小时候因为父亲的工作,难得见他一面。

长大后,她去内蒙古插过队,尝过基层的苦,后来考上大学,又去美国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稼先告诉她,学成后别忘了回来,她在美国学习医学,父亲去世后就一直在国外定居发展。

而邓稼先的儿子邓志平,选了机械工程,毕业后在重庆大学扎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研究精密制造和自动化,写了不少论文,还参与了国家的科研项目。

现在他在智能制造上发力,想帮中国工厂变得更强,他常说,父亲的背影是他一辈子忘不了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邓氏家族的荣光,不只有男人的汗水,还有女人的支撑,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是北大医学专家。

丈夫常年不在家,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忙工作,还要应付生活的琐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稼先在戈壁拼命时,许鹿希从没拖过后腿,总是默默把家收拾得稳稳当当。

她和邓以蛰的母亲、邓石如的妻子一样,都是家族的定海神针,没她们的付出,这家早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