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两年是真的猛。

人口超越中国,成了世界第一;GDP增速连续保持在6%以上,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数一数二;股市更是火得不行,孟买指数今年又创新高。

2024年,《观察者网》专栏记者、风云学会会员陈经在一篇题为《学习中国建立大市场内生增长模式,我们需要正视印度经济崛起》的文章中直言:不出10年,印度在经济上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国。

有人深以为然,不过也有人嗤之以鼻:就印度那基础设施,那教育水平,还妄想超越中国?别闹了!

但回看历史,当年日本人看不起中国,欧美看不起日本,后来呢?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小看对手的代价很大。

印度崛起是偶然还是必然?背后有啥推手?对我们中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造业跃升:莫迪实施"印度制造"战略成效初显

印度经济崛起是有迹可循的。

2014年莫迪上台后,立刻推出了"印度制造"国家战略。他设下了三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制造业年增长率要达到12-14%,到2022年新增1亿制造业就业岗位,到2025年制造业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

这路子跟当年中国搞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

莫迪清楚得很:一个大国要真正崛起,光靠服务业不行,必须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些年印度的努力确实见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印度第二产业增长了8.2%,明显高于农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的占比从莫迪上台初期的不到16%提高到了现在接近20%。虽然还没达到目标,但进步有目共睹。

很多国际巨头已经把目光转向印度。

苹果CEO库克亲自去印度视察工厂,已经把部分iPhone生产线迁过去了。三星也在印度诺伊达建了号称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

就连特斯拉,也在考虑在印度设厂。

美国企业寻找"中国+1"战略时,印度基本成了首选。为啥?一方面是地缘政治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印度自身条件的改善。

不少人对"印度制造"嗤之以鼻,觉得他们只能生产些劣质商品。

但实际情况却是:印度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2020年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明确提出:要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成为世界强国。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印度的IT服务业早就世界领先,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印度的制药业也很发达,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在航天领域,印度已经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和月球探测器。

军事上,印度也在搞大动作。

2024年,印度军费支出达到了创纪录的726.5亿美元,还跟美国签了价值35亿美元的无人机大单。

他们正努力打造现代化军队,增强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

别忘了,印度还是核武器国家。从军事实力来说,人家绝对是世界前十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红利:巨大的年轻劳动力群体能否转化为发展动力?

目前印度已经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4.3亿,而且还在增长。

比较起来,我们中国人口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印度却恰恰相反。

印度人口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年轻人比例高得惊人。印度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远低于中国的38岁和日本的48岁。

每年印度有大约1200万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数字吓人不?

光从人口角度看,印度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30年,印度都不会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人口红利期可能会持续到2050年甚至更长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人口多就能自动变成经济优势吗?那可未必。

首先是教育问题。

印度虽然有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IIT)和管理学院(IIM),精英教育不错,但基础教育却严重滞后。

数据显示,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8%左右,远低于中国的57%和发达国家的70%以上。这意味着啥?

大部分印度劳动力是低技能的,能胜任的只有最基础的工作。

许多印度农村地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读写能力都没有,更别提接受职业培训了。印度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加大了教育投入,但见效还需要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基础设施短板。

说句不好听的,印度的基建水平差,是出了名的。经常停电(有些农村地区每天停电超过12小时)、自来水不稳定、交通拥堵严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举个例子:印度从北方邦运一批货到孟买港,虽然距离只有1400公里左右,但通常需要7-8天时间,而且成本是中国类似距离的2-3倍。这能有竞争力吗?

再看互联网设施,虽然莫迪政府推动"数字印度"计划,但截至2024年,印度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7%,低于中国的73%和美国的90%以上。5G建设也远落后于中国。

不过,公平地说,近几年印度确实在基建上加大了投入。

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长,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大幅提升,数字支付也非常普及。但跟中国的基建水平比,说实话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所以,印度能不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有这个可能,但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印度可能要到2050年才能达到中国2025年的水平。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能高枕无忧、掉以轻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国支持:美国为何力挺印度?

印度崛起背后,有个推手不容忽视——美国。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宫后,美印关系更是亲密无间。为啥美国这么捧印度?一句话:遏制中国。

美国需要一个能在亚洲跟中国抗衡的大国,印度简直是现成的棋子。

先看几个数据:2024到2025年,美印贸易额同比增长26%,美国对印直接投资增长超过30%,两国军事演习次数也创下历史新高。

华盛顿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在印太战略中把印度定位为"关键伙伴",远超对其他国家的重视程度。

美国不惜放宽高科技出口限制,向印度转让军事技术,甚至支持印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些"特殊待遇"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扶植印度,牵制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也是玩得很溜。

一方面跟美国眉来眼去,拿技术拿投资;另一方面又跟俄罗斯保持"老友情",大批采购俄罗斯武器。据统计,印度仍有超过60%的主要武器装备来自俄罗斯。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还参加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经常在国际场合跟中国站在同一立场上。莫迪可谓左右逢源,玩得是"多边下注"的外交牌,既不得罪美国,又不疏远俄罗斯和中国。

虽然美印关系近年来升温,但也绝非铁板一块。

双方在贸易、气候变化、地区安全等方面存在分歧。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也给印度带来了不小麻烦。

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的全球关税政策就对印度出口造成了不小打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指出,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2025年全球GDP增长预期从1月的3.3%降到了4月的2.8%,印度经济自然也会受到连带影响。

还有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印度是有自己地区野心的大国,不会甘心充当美国的"马前卒"。

随着印度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它在南亚乃至印太地区的独立性和主导权要求也会增强,这必然会与美国的战略利益产生摩擦。

所以,虽然目前美印关系处于"蜜月期",但长远来看,两国关系充满变数。

这种微妙的大国关系,给中国与印度发展务实合作留下了不少回旋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题重重:印度崛起面临的五大拦路虎

吹牛谁都会,但真正崛起可没那么容易。

印度面临的问题,比想象中多得多,也深得多。

第一大拦路虎是严重的贫富差距。

印度的基尼系数高达0.82,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印度首富阿达尼和安巴尼的财富可以比肩美国的马斯克和贝索斯,但同时印度仍有超过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买的高楼大厦旁边就是规模惊人的贫民窟。

这种社会撕裂不解决,经济发展就像在火药桶上跳舞,随时可能引爆社会矛盾。

与此相关的是,印度中产阶级规模相对较小,据麦肯锡估计,真正的中产阶级只有1.5-2亿人,远低于中国的5亿以上。这就大大制约了内需市场的发展潜力。

第二大拦路虎是千年顽疾——种姓制度。

虽然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已经废除,但在社会现实中依然根深蒂固。

低种姓人口受教育机会少,就业受歧视,创业遇阻力。最近几年,印度各地因种姓歧视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这种"隐形天花板"严重阻碍了社会流动性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印度前财政部长钱巴拉姆就曾坦言:"种姓制度是印度现代化最大的障碍之一"。它制造了社会分裂,阻碍了国家凝聚力的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大拦路虎是基础设施短板。

虽然前面已经提到过,但必须强调:印度的基建差距实在太大了。印度高速公路总里程约14万公里,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铁路运力严重不足,大多数线路还是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电力供应不稳定,制约了工业发展;互联网质量差距明显,印度4G/5G覆盖率远低于中国。

第四大拦路虎是政治体制带来的低效。

印度搞的是西式民主,表面上很美,但在一个文化多元、贫富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一项政策从提出到实施,可能需要经过无数扯皮和妥协,最后面目全非。

莫迪想推动的很多改革,比如土地征收法案和劳动法改革,都因为反对派阻挠和地方政府不配合而难以落实。

像中国这样"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大规模基建项目,在印度很难实现。政治周期太短,政客更关心短期政绩和选票,而非长远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大拦路虎是严重的腐败问题。

透明国际2024年清廉指数排名中,印度在180个国家中排第85位,远低于中国的45位。从基层警察到高官,腐败现象普遍存在。

莫迪虽然强调反腐,但收效有限。

更麻烦的是,腐败不仅浪费资源,更严重扭曲了市场机制和资源分配。想在印度做生意?没有"走后门"的能力,几乎寸步难行。

除了这五大问题外,印度还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混乱等一系列挑战。

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互相掣肘,不是三两年就能解决的。正因如此,印度的崛起之路注定是曲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影响:印度崛起将如何重塑世界格局?

印度若真成了经济强国,全球格局必将重新洗牌。影响会有多大?咱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亚洲将出现前所未有的三强鼎立局面:中国、印度、日本。

亚洲的经济重心会进一步东移,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也会水涨船高。

中国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若印度在2030年代超过日本,亚洲的力量对比将发生质的变化。

印度将不再满足于区域大国地位,而是直接挑战中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中印两国在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全球供应链会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现在很多制造业已经从中国转移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这是全球产业链调整的第一波。如果印度制造业真的崛起,那将是第二波更大规模的调整。

全球跨国公司会更加分散下注,不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1"策略可能演变为"中国+印度+东南亚"的多元布局。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必须加快从"世界工厂"向"世界车间"和"世界实验室"转型,提高产业链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大国关系会更加复杂多变。

美印关系升温会进一步挤压中美关系的空间。中印关系也会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新阶段。随着印度实力增长,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和独立性会增强,不再甘当任何大国的附庸。

有学者预测,未来世界可能会形成"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圈"和"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

印度会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既不彻底倒向美国,也不会与中国全面对抗。

第四,全球治理体系将面临重大变革。

现有的国际组织大多是二战后西方主导建立的,不能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

印度已经在积极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要求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

随着印度经济实力增强,这些诉求会更加强烈。

中印等新兴大国对全球治理规则的塑造力会不断增强,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文化影响力的竞争也会加剧。

别小看这点,文化软实力往往是经济硬实力的延伸。宝莱坞电影、瑜伽、印度美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粉丝。

印度的英语优势也让它在国际传播中占据有利位置。

随着印度富裕人口增多,印度文化产品的全球影响力会与日俱增。中国的"文化出海"战略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好莱坞、宝莱坞、中国电影,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形成。

总的来说,印度崛起将改变世界的面貌,塑造一个更加多极化的国际秩序。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顺应这一趋势,调整自身战略,在新的全球格局中找到有利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面对印度崛起这事儿,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别跟印度硬碰硬。打贸易战?没意义。军备竞赛?更是下下策。聪明的做法是化敌为友,将竞争变合作。两个文明古国,何必非要掐架?

其次,得立足自身,补齐短板。创新不足?加大研发投入。环境恶化?加强生态治理。人口老龄化?提高生产效率。说白了,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印度再怎么追,也只能看到我们的背影。

最后,别太高估印度,也别太低估他们。印度不是第二个中国,中国也不会是第二个日本。历史没有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回头想想,90年代有多少人唱衰中国?不照样站起来了吗?危言耸听的预测听听就行,真正决定国家命运的,从来都是我们自己。

面对印度崛起,与其整天瞎担心,不如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就没人能挡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