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老家木门的那一刻,心里猛地揪成一团。院子里的落叶厚得能埋住脚,隔壁王大爷扫雪的背影佝偻得像张弯弓。曾经热闹的村子,如今只剩三户人家,全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满村都是孩子的笑声,麦场追闹、火炉旁听故事,这些光景再也见不着了。奶奶说村子像她的老寒腿,一天比一天不中用,这话听得人心里发堵。镇上中学去年关了门,当年我们挤破头读书的校园,现在只剩李大爷守着空楼喝闷酒。

张叔种三十亩玉米,辛辛苦苦干一年,除去成本才挣不到两万,还不如他儿子打工一个月挣得多。地里撂荒的越来越多,好好的耕地长满野草,村头小卖部进货都不敢多进,怕卖不动。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剩下的老人连袋盐都能用半个月,这村子还有啥盼头?

老张头家的拖拉机在小块地里转不开身,花两万多买的机器,用起来比牛拉犁强不了多少。想起东北的大农场,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上百亩地,咱们这儿收一亩还得全家上阵,差距实在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耕地像补丁衣裳,东一块西一块,搞机械化难如登天,会计老刘的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

土地流转试过却没成,王婶死活守着自家两亩地,说那是婆婆传下来的命根子。镇上农机店的大型收割机积灰三年,就卖出去一台,还是几个村合伙买的,买得起用不上成了笑话。

咱们村的农业机械化,比牛拉犁强点,离现代化还差老远,这话听着让人着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李头摸着1951年的土地证发呆,当年分地时手发抖,如今土地转了一圈,他却看不懂现在的光景了。互助组、高级社、公社,那些年的土地故事,老人说起时眼里还闪着光,可现在都成了回忆。包产到户时分地,年轻人嚷嚷着要分,如今地分着却没人种,真是让人想不到。

老李家五亩地租给种粮大户,一年两千块租金,他坐在田埂上发呆,念叨着地能不能认得回家的路。小岗村的王老汉记得沈书记当年蹲在门槛上的话,如今土地又连成片,村里总算有了点盼头。

南街村的小楼、合作社的热闹,让王老汉想起沈浩写的“学习南街村,重走集体路”,墨迹发黄却透着股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小岗村的荒地成了蔬菜大棚,连最犟的单干户都入了社,久违的笑声又回来了一些。可咱们老家的村子呢?

年轻人啥时候能回来?土地啥时候能连片?

这些问题没人能给出准信。村落空心化不是一个村的事,城市化快了,农村却空了,农业咋办?粮食安全咋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关门、土地撂荒、人气没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跟着“空心”,这影响可不小。专家说要改善农村条件、发展多元经济,可道理都懂,做起来咋就这么难?收入差距摆那儿,年轻人进城能挣更多钱,谁愿意守着几亩薄田过苦日子?

这现实问题没法回避。

村里的老人们越来越少,等他们走了,村子是不是真的就没人了?想想都让人后怕。土地集中是趋势,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深,流转起来顾虑多,咋平衡利益是个大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业机械化需要成片土地,咱们的小块地像绊脚石,挡住了现代化的路,该咋搬开呢?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多元化,这些都得跟上,可哪一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看着老家的样子,心里满是担忧,农村是咱们的根,根要是空了,以后还能扎在哪儿?

这样的村子,难道真要慢慢消失?咱们的乡愁,以后该往哪儿安放?

希望更多人关注农村空心化,想出办法留住人气、盘活土地,让村子重新热闹起来。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察思考,具体情况因村而异,欢迎大家说说自己老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