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8 日,曾荣获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其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十大科创突破”的邓宏魁教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25年健康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TIME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Health of 2025)榜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继入选2024 Nature 年度人物,研究成果被评为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沪济教授同样入围该榜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因自体生长的糖尿病疗法而获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 年是邓宏魁研究团队日后所有突破的起点。

彼时,邓宏魁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文,宣布团队首创化学重编程技术完全使用小分子化合物将人体成体细胞(如皮肤或脂肪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CiPS 细胞)。

2022 年,该团队于《自然》期刊披露重要研究成果,团队首次开发出基于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系的人体细胞重编程技术,成功建立人 CiPS 细胞(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体系,为人类多能干细胞的获取开创了全新技术路径。次年,团队针对化学重编程技术实施首次优化升级,着重在诱导效率以及诱导时间上做了优化,同时构建起了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人体细胞化学重编程体系。

进一步的,团队推动了全球首例人 CiPS 细胞分化的胰岛移植治疗 1 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2023 年 6 月,邓宏魁团队成功获批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备案号:MR-12-23-017130),旋即携手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以及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马不停蹄地展开了人 CiPS 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移植治疗 1 型糖尿病的探索性临床研究,当月 25 日,首例入组患者顺利接受了自体人 CiPS 细胞分化胰岛移植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一病例的详细信息在一年后的 9 月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中得以披露:患者是一位病程长达 11 年的 1 型糖尿病患者,此前即便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血糖水平依旧难以控制,而且患者过往有过胰腺移植手术经历但宣告失败,群反应抗体还呈现强阳性,致使同种异体胰岛移植难以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邓宏魁团队对胰岛移植策略进行了创新。鉴于传统胰岛移植多在肝脏开展,他们另辟蹊径,建立起全新的 “腹直肌前鞘下移植” 策略。

此策略具备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势,移植物便于长期追踪观察,必要时还能取出。研究还在临床上首次达成通过超声和核磁手段对移植物的有效监测,显著提升了干细胞临床治疗研究进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最终,针对该患者的随访时长超一年,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人 CiPS 细胞移植分化胰岛的治疗效果斐然,患者恢复了内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调控能力,移植短短 75 天后,患者就彻底且稳定地摆脱了胰岛素注射治疗。待到移植一年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至 4.76%,血糖达标率从初始的 43.18% 持续攀升,移植后 5 个月更是稳定在 98% 以上,成功实现了 1 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进入 2025 年 1 月,邓宏魁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关景洋课题组在《自然・化学生物学》发表论文,升级了快速化学重编程技术:找到细胞重编程的关键障碍,通过调控特定靶点,将人体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的时间从 30 天缩短到最快 10 天,效率最高达 38%,且在不同年龄、遗传背景的 15 名个体细胞上都能高效诱导,尤其让原本难转化的细胞重编程效率提升超 20 倍,解决了诱导时长和普适性难题,让该技术能适用于更多人。

2024年,邓宏魁团队实现的尚且是“功能性治愈”、但看到团队如此迅速地提升转化速率,让人不禁想象,我们是否能够在2030年之前看到,其再获突破,实现真正的治愈糖尿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因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而获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全球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受自身免疫疾病困扰,这类疾病因异常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称之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缺乏根治手段,多数治疗仅能控制症状。

针对这一现状,徐沪济教授团队突破性地开发了异体通用型 CAR-T 疗法,利用 CRISPR-Cas9 对健康供体 T 细胞进行五重基因编辑(敲除 HLA-A、HLA-B、CIITA 以规避免疫排斥,敲除 TRAC 消除脱靶风险,敲除 PD-1 增强细胞活性),制成 “现货型” CAR-T 细胞(TyU19)。

其可从根源上消除免疫排斥风险,成为全球首个实现 “无 GvHD、低清淋” 的异体 CAR-T 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 年 9 月,徐沪济团队发表于《细胞》的临床研究显示,3 名严重复发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患者(1 例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2 例弥漫性皮肤系统性硬化症)在接受该疗法后,炎症与器官纤维化逆转,临床评分显著改善,自身抗体水平骤降,6 个月随访未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

其中一位来自上海的 57 岁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因全身皮肤硬化如水泥、无法穿衣进食而濒临绝境,但在接受徐沪济团队开发的异体通用型 CAR-T 疗法(TyU19)后3 天即出现皮肤松弛、张口改善,2 周后便回归工作

该成果登上《自然》首页,同时引发国际学界震动:徐沪济入选《自然》2024 年度十大人物,被评价为 “勇敢尝试革命性疗法”,《细胞》评论称其 “重新定义 CAR-T 治疗逻辑,从杀死癌细胞到重置免疫平衡”,可见疗法之优越性。

但这还仅仅是当时的发现,将时间推进至 2025 年 5 月 8 日,TyU19 又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上大放光彩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 Researc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 2023 年 9 月至 2024 年 9 月时段内,研究团队于单中心开展试验,对象为 4 名年龄在 22-24 岁的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她们均经历过多种药物治疗失败,其中 3 人甚至曾严重到罹患狼疮脑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疗成效鼓舞人心:所有患者在3个月内实现临床缓解,6个月时疾病活动度评分降至零,关节炎等症状消失,补体及自身抗体指标显著改善。患者S01在3个月后停药,达到无药缓解状态,其余患者仅需低剂量激素维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WEHI 团队的十年磨一剑

事实上,除了邓宏魁以及徐沪济教授二人,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细胞疗法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对比国际颇有一种弯道超车之势

比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与神经内科合作开展了鞘内注射调节性 T 细胞(Treg 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的临床研究。该疗法通过将 Treg 细胞注入患者体内,利用其免疫调节功能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对神经细胞的损伤。

首例接受治疗的 52 岁男性患者在治疗后 4 个月随访中显示,其 ALSFRS-R 量表评分和握力值较基线水平呈现提升并保持稳定,生活质量获得改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且治疗后 7 天即出现手指灵活性提升、痉挛频率下降的表现;4 个月时,患者从治疗前无法自主抬头逐步恢复至可独立完成日常进食动作,初步显示出该疗法在神经功能修复领域的应用潜力。

亦或是在另一项研究中,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军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陈跃军研究员团队,历经三年研发出 “UX-DA001 注射液”。该疗法通过采集患者自体血液细胞,在实验室环境中诱导为具有分化潜能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再精准移植至患者脑内特定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首例接受该自体干细胞疗法的帕金森病患者,在接受 UX-DA001 注射液治疗后实现了全天自主行走能力的改善。该技术采用患者自体细胞来源,有效规避了免疫排斥风险,且诱导分化的神经前体细胞纯度达到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文末

以上种种,都在告诉我们,中国学者们在细胞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加大,中国细胞水平也愈发强大。在细胞领域,我们不再需要仰人鼻息,而是为世界,贡献“中国细胞”。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

since 2015.

来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网络编辑/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细胞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