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森林

在城市化进程狂飙突进的今天,一座座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人们在享受现代都市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城市病”的困扰——雾霾笼罩、热岛效应、绿地稀缺、生物多样性锐减。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阳提出的“一屏一带、两山七水多廊”生态空间格局规划,不仅是一张宏伟的生态蓝图,更是送给沈阳约924万常住人口的一份“绿色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的“呼吸系统”是怎么样的?在2021-2035国土空间规划中,关于未来生态空间的构建,字里行间已经清晰的描绘出了未来的图景,可以说是沈阳构建的“与天和地和谐共生”的大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屏:为沈阳西北部生态屏障,包括康平西北部、法库西部、新民西北部区域,是我国北方防风阻沙带重要组成部分。

一带:为中心区域的辽河生态带,包括辽河干流及周边地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栖息地。

两山:为东南部、东北部低山丘陵区。(包括陨石山、马耳山、棋盘山、五龙山、巴尔虎山等山地生态系统)

七水:为浑河、蒲河、北沙河、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7条大中型河流及沿线生态空间。

多廊:为其他水系、鸟类迁徙廊道、通风廊道、复合交通走廊等生态廊道,连通卧龙湖、獾子洞湿地等重要生态节点。

这种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让沈阳从“城市中有公园”转变为“公园中有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开始用“GEP”算账了

在传统印象里,沈阳是“共和国工业长子”,是钢铁与机械的代名词。但如今,这座城市正在用一套全新的算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过去,衡量沈阳的“身价”,看的是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而现在,浑河的每一片湿地、棋盘山的每一棵古树、城市绿廊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纳入了“生态账本”。

当北方城市还在纠结“要工厂还是要蓝天”时,沈阳给出了更聪明的答案:用生态创造GDP,让绿水青山自己“生钱”。这场老工业基地的“绿色逆袭”,或许正在为整个东北振兴写下新的注脚。

从“臭水沟”到“会客厅”

浑河生态景观带的治理成效最为市民称道。曾几何时,浑河部分河段因工业污染被称为“沈阳的伤疤”。如今,经过系统治理,浑河两岸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城市会客厅”。每天清晨,跑步爱好者都会沿着浑河慢跑,水清了,岸绿了,连白鹭都回来了,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浑河的变化不仅带来了景观价值,更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建设不仅带来环境效益,更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价值。2024年,沈阳接待游客总量首次突破2亿人次,其中生态类景区(如北陵公园、沈阳森林动物园等)在节假日客流增幅显著,北陵公园单日接待量同比增长超10倍,沈阳森林动物园客流同比增长近12倍,根据重点景区数据测算,生态类景点约占全市游客量的30%-40%,即生态旅游接待量约6000万-800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浑河夜航等绿色文旅项目年创收3.2亿元,辽河湿地周边有机农产品价格溢价40%,康平寒富苹果因生态标签出口单价提升25%,生态旅游已成为沈阳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利”

沈阳生态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普通市民。空气质量改善是最直接的感受,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8天,连续4年稳定达到300天以上。城市热岛效应缓解,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减少。生物多样性提升,消失多年的野鸭、白鹭重返城市水域。更重要的是,这些生态空间为市民提供了大量免费的高品质休闲场所,提升了生活幸福感。

沈阳留给未来的绿色遗产

沈阳的“一屏一带、两山七水多廊”生态格局建设,不是一时的政绩工程,而是惠及子孙的长期投资。当我们的后代问起“你们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什么”,除了高楼大厦、地铁高架,这一片片绿地、一条条清水、一道道林荫,将是当代沈阳人最值得骄傲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浑河的波光映照出科创大楼的倒影,当棋盘山的红叶成为网红打卡的背景,当“七水廊道”串起市民的幸福生活,沈阳正书写着城市与人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