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5 日,知名歌手陈奕迅巡回演唱会官方微博发布延期公告称,陈奕迅经医生诊断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须立即停止所有演出活动并进行休养。

实际上,近一个月以来,全国多地均出现新冠流行趋势,众多人纷纷晒出自己的“二阳”甚至“三阳”记录。
1
新一轮疫情来袭

查询中国疾控中心数据,自 3 月 31 日至 5 月 4 日(第 14 至 18 周),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从 7.5% 上升至 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阳性率从 3.3% 升至 6.3%,且南方省份阳性率普遍高于北方,到第 18 周,无论南北方,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检出率中均排名第一,尤以 15 岁及以上年龄段阳性检出率居首。
港澳地区疫情同样不容小觑。香港截至 4 月 19 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从 4 周前的 1.71% 上升至 8.21%,4 月 27 日至 5 月 3 日短短一周内即新增新冠样本 972 个,同期涉及新冠的重症及死亡个案较前一周增加近 1 倍;澳门流感样病人新冠病毒阳性率自 2 月下旬上升,3 月中旬达高峰 44.3%,整体处于活跃水平。
据悉,此轮疫情主要由 XDV 变异株及其亚分支 NB.1 驱动,该变异株是 JN.1 的亚分支,属于新冠奥密克戎(Omicron)家族中的“升级者”。其具有三大特点:免疫逃逸更强;症状更像感冒;传播力不弱。
不过,该毒株致病力较此前毒株继续下降,现有疫苗仍能有效预防,因此也不需要过于担心,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波动。
2
新冠感染常态化

虽然仅仅只是一次波动,但是它仍反应了新冠的一个趋势:没有大流行,总有小波折。
事实上,虽然自2023年1月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到2025年,我国再也未出现过像2020年初那种大规模的新冠流行,但新冠从未离我们远去:
2023年4月至6月
2023年4月下旬至6月,全国多地出现了新冠感染病例数有所上升的情况,形成了一波感染小高峰。如4月下旬开始,输入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已达到97.5%,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也从2月中旬的0.2%增长至4月下旬的74.4%,且在这波疫情中,像复必泰、辉瑞等新冠口服药需求上升。
2023年冬至2024年春
2023年冬至2024年春季,新冠疫情整体流行强度低于上一年度,但局部地区、部分人群、医院发热门诊等部分场景有新冠感染病例增加的情况。
之后,新冠病毒阳性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未出现大幅反弹,报告的重症和死亡病例风险较低,直到这一次。
对于本次新冠流行,大部分专家推测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是 2025 年 2 月我国经历三年来最小的流感全国性流行,人群群体免疫力下降,二是距离上一波流行(2023 年 12 月到 2024 年 1 月)已过去一年以上,人群中自然感染产生的新冠抗体保护几乎消失。
很显然,新冠将成为一个和流感一样的常态化的流行病,社会则已经进入了与新冠病毒常态化共存的阶段。
可能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已经对“新冠”这一名词麻木,但这并不代表新冠就不再严重了:香港卫生署于5月12日通报的两例重症患儿(分别为17月龄男童和13岁女童)目前仍在住院治疗中,情况严重。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力低下人群仍是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老年人免疫系统弱,常伴慢性病,感染后易引发重症;有基础疾病者如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患者,感染后原发病易加重,导致病情恶化;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放化疗期、器官移植患者等,难以有效抵御病毒,易发展为重症。这些人群需格外注意防护。
与流感等常见呼吸道疾病相比,新冠病毒依然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它不仅能引发肺部感染,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并且极易使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进一步恶化。
然而,大众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却未能及时更新,往往是从疫情暴发初期的过度紧张与严格防范直接转变为现今的防范意识普遍松弛。
时至今日,部分医院已停止开展新冠检测业务,致使不少患者在感染新冠后,因无法明确病因而只能默默忍受病痛。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发现有不少长新冠患者,在感染后的两三年期间,肺部CT检查依然能够检测到炎性病变。这一现象表明,早期的医疗干预措施存在不足,进而可能导致肺部遭受继发性损伤。
鉴于此,我们仍需强化对新冠病毒的监测力度,采取主动监测的策略,力求早发现、早治疗新冠,从源头扼制长新冠的发生。
3
WEHI 团队的十年磨一剑
长新冠,即新冠后状态,于2020年首次提出,被用于描述COVID-19后数周或数月各种症状持续存在,定义多样: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在新冠感染发病后 3 个月内出现的症状,这些症状至少持续 2 个月,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我国专家共识(长新冠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也采用了WHO对“长新冠”的这种定义。

而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NASEM)则定义长新冠为一种发生于新冠病毒感染之后,至少持续 3 个月,呈连续复发和缓解状态或进行性疾病状态,可累及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感染相关慢性疾病。
无论定义如何,其共同认可了一个概念,即长新冠是一种与感染相关的慢性疾病。
我国当然也存在长新冠现象,对于这一不明病因的、与感染相关的疾病,人类所能够采取的最好措施,莫过于提高自身免疫力。
生命科学与前沿科技为人类提高免疫力、预防长新冠提供了多种途径。
在免疫学研究方面,深入探究免疫细胞的机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系统精准改造免疫细胞,敲除抑制性分子,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升抗病毒能力;研究免疫调节因子,开发调控免疫细胞功能的药物,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疫苗研发也是关键环节,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高效疫苗能激发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记忆细胞,有效预防长新冠。
另外,肠道菌群在人体免疫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在《自然・微生物学》的研究揭示,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的分子互作直接调控黏膜免疫。
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分泌的 APOL9 蛋白能特异性识别拟杆菌目细菌表面的神经酰胺 - 1 - 磷酸(Cer1P)脂质标志物,诱导细菌释放外膜囊泡(OMVs),进而激活 IFN-γ 信号通路,增强 CD4+CD8αα+ T 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能力。
实验显示,APOL9 敲除小鼠感染沙门氏菌后死亡率比野生型高 50%,而补充 OMVs 可使存活率恢复;同时,敲除小鼠肠道机会致病菌丰度上升 2.3 倍,黏膜免疫警觉性显著下降。该研究证实,肠道菌群通过宿主分子 APOL9 的特异性识别,主动参与免疫防御体系的构建,其分泌的信号分子可直接增强肠道黏膜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揭示了肠道菌群作为 “免疫教官” 的关键角色。
写在文末
新冠已不再以汹涌之势来袭,已不能引发过往的恐慌情绪,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能放松警惕,对这个社会而言,它已成为一场迁延不愈的重感冒,不断地更改更新我们的应对策略,才是良策。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
since 2015.
来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网络编辑/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细胞团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