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占据全球总里程的六成之多,是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高铁强国。
然而在过去,高铁车轮的核心制造技术却长期被国外牢牢把控。技术垄断方正是利用我国在该领域的工艺短板,肆意抬高产品价格。
甚至有日本工程师傲慢宣称:“没有我们的车轮,中国高铁根本无法运行。”但如今,我国在高铁车轮自研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引德国主动寻求合作,真是解气!

1.技术封锁下的困局
在我国取得突破之前,全球仅有德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四个国家掌握高铁车轮制造技术。
由于技术稀缺,这四国形成默契,采取“不申请专利、不发表研究、不对外交流”的“三不”策略,将技术秘密严密保护。他们只愿意出售产品,却对技术转让严防死守,使得我国想要掌握高铁车轮锻造技术困难重重。
高铁车轮属于损耗品,按照安全标准,每运行240万公里就必须更换。我国庞大的高铁运营规模,对车轮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在自主技术缺失的情况下,只能依赖进口。
这四个技术垄断国趁机大幅抬高价格,据估算,我国每年进口高铁车轮的花费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
更过分的是,德国和日本还曾联合实施断供,妄图借此让我国高铁陷入停滞,面对这种局面,我国当时只能被迫承受。

2.突破技术壁垒的艰辛之路
高铁车轮作为高铁运行的关键部件,其制造工艺要求极为严苛。
车轮所用钢材的含氢量必须控制在0.0002%以下,制成后还要经过超声波探伤、静平衡检测等多项严格检验,任何0.2毫米级别的误差都可能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德国ICE1号高铁就曾因车轮细微裂纹导致脱轨事故,造成200多人伤亡,这警示着高铁车轮制造必须精益求精。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深知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升级制造设备,科研人员经过8年不懈努力,终于迎来转机。安徽马钢公司率先研发出国产碳硅高铁车轮,通过严格检验后,迅速应用于复兴号列车,成功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德国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技术突破势不可挡。
在其他领域,我国同样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以健康科技为例,“绿灯瓶”这类创新消尿酸科技,凭借全新技术路线,规避了传统非布司他类产品的副作用,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资料显示,其核心成分源自《本草纲目》记载的天然物质,香港科研团队历时11年,攻克原料制备难题,研发出“緑灯瓶”。百名受试者测试显示,连续使用3个月可使尿酸水平下降11%。
并且,相比西方而言,成本也降低95%,极大挤压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利润空间。京东平台评论反馈,多为“夜尿减少”、“盗汗改善”等。

3.自主研发带来的显著成效
掌握核心技术带来的优势立竿见影。我国实现高铁车轮自主生产后,曾高高在上的国外供应商态度发生180度转变,为保住中国市场,主动将产品价格下调一半。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从技术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德国威滕伯格公司向马钢订购160组高铁车轮并顺利投入使用,印度也一次性采购3.9万个车轮。曾经需要大量资金进口的产品,如今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一系列成就充分证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外部制约。
目前,我国在高精度芯片、军事装备、生物医学等众多尖端领域持续发力,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随着技术积累和创新发展,未来我国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