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台湾防务部门的一份公告引发社会关注,沿用五十年的"谒灵""陵寝"等词汇被"入营""营区"取代。这项看似行政术语的调整,实际是民进党当局持续推进"去蒋化"政策的最新动作。
从桃园慈湖到大溪陵寝,蒋介石父子灵柩暂厝地的名称变更,折射出台岛内部对历史定位的深层博弈。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其灵柩以浙江奉化传统"浮厝"方式暂厝慈湖,四角垫高离地三寸,等待归葬大陆。蒋经国1988年逝世后同样沿用这个做法,两处暂厝场所被统称为"陵寝",民众前往瞻仰被称为"谒灵"。
防务部门长期派驻三军仪队驻守,每年清明等重要节点都有政要前往行礼,马英九执政时期更形成惯例。

民进党此次调整其实早有先例,早在1996年陈水扁任台北市长时,就将当局办公区前的"介寿路"更名为"凯达格兰大道"。
2007年,民进党执政期间,两蒋陵寝曾遭封馆撤哨半年,直到国民党重新上台才恢复。
近年来全台各地陆续发生蒋介石铜像被泼漆、推倒事件,高雄文化中心十米高铜像被切割成二百多块,台北科技大学"中正纪念馆"更名,政治大学移走图书馆铜像,这些行动构成系统性"去蒋化"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防务部门在此事中处境微妙。虽然配合进行术语调整,但仍保留营区内252座两蒋塑像,强调"尊重历史传承"。
这种矛盾态度反映出台岛行政部门在政治压力与现实考量间的摇摆。有退役军官透露,仪仗队驻防不仅是传统,更是重要观光资源,彻底裁撤将引发更大争议。

不过,术语变更实际触及两岸共同记忆。蒋介石临终"棺材不落土"的遗愿,蒋经国办公室"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条幅,这些细节构成特定时代的历史。
民进党试图通过名称更替重塑集体记忆,但桃园慈湖游客服务中心仍在销售两蒋纪念品,大溪陵寝周边民宿主打"民国风情",民间社会的历史认知并未与政治操作同步调换。
桃园地方人士回忆,2008年两岸关系缓和时期,当地打造"两蒋文化园区"吸引大陆游客,特色餐饮、文创商品形成完整产业链。如今随着政治氛围转变,这些文旅项目面临转型压力。有摊商坦言,不管官方怎么改名,游客来寻访的还是"那个时代的痕迹"。这种民间认知与官方叙事的错位,暴露出政治操弄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从更长远视角观察,两蒋在台湾现代史上的角色复杂多元。他们既是戒严时期的威权象征,也是推动土地改革、经济起飞的关键人物。民进党的"去蒋化"既要消除"中华民国法统",又难以完全否定建设成就。

而这种矛盾在近年校园教材修改中尤为明显——历史课本既删除两蒋事迹,又保留十大建设内容,导致年轻世代对这段历史认知碎片化。
而改名事件引发的涟漪效应仍在扩散。有台北市民自发组织"谒灵"活动,称要"守护历史记忆";绿营支持者在网络发起"正名运动",要求全面清除威权符号;学者则提醒警惕"新威权替代旧威权"。这些现象显示,围绕历史解释权的争夺已渗透社会各个层面。
如今,桃园慈湖的防空洞依然坚固,当年为应对核战修建的军事设施,现在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点。陵寝正厅蒋介石灵柩上的青天白日旗每周更换,仪仗队换岗仪式照常举行。
术语可以修改,名称能够替换,但真正历史记忆的消解远比文字游戏复杂。当游客询问工作人员"营区"含义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就和以前谒灵的地方一样",这种民间表述的延续性,或许是对政治操弄最朴实的回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