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快报每周一定期更新

追踪科研热点、分享行业资讯

1

「中药液」添加安眠药?官方通报:立案调查

近日,博主 @ 食安天下(大斌)发布视频称,有网友在石家庄普泽中医院购买了治疗失眠的中药饮剂,喝完倒头就睡,疑似含有安眠药。

随后,该网友将「中药液」送往相关机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中药液」 里含有西药成分「地西泮」。根据《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13 年版)》,地西泮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成瘾性。

5 月 19 日,石家庄市桥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情况通报,已就河北普泽医养服务有限公司石家庄中医医院生产销售的「中药液」涉嫌添加安眠药问题,对该医院进行立案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之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官方表示,将持续加大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切实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信息来源:央广网

2

被举报骚扰男学生的教师宫某自杀?北理工回应

近日,网传原北理工教师宫某自杀。记者就此传闻咨询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 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暂时没有收到相关消息,以官方公告为准。

此前,自称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常某某实名举报其导师宫某,举报内容包括泄题,对男学生实施骚扰、猥亵等行为。针对这一举报,北京理工大学发布通报称宫某师德失范行为属实,给予宫某开除党籍处分,免去行政职务,撤销其教授职称,解除聘用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荔枝新闻

3

高校院长套取科研经费上千万元,获刑 10 年,并处罚金 100 万元

近日,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孙某贪污案一审宣判,被告人孙某因利用职务便利,套取科研经费 1000 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 6 个月,并处罚金 100 万元。

经查,2017 年至 2020 年间,孙某利用担任某高校计软学院院长、深度国际化试点工作组组长的双重身份,设计「学术政绩 — 资金套取」双循环链条,通过制定偏向性论文奖励规则、虚构合作期刊联络人、虚设客座研究员等方式,骗取合作期刊奖励和客座研究员奖励以及科研项目经费 1000 万余元。此外,孙某主导刊发的国际会议论文数量激增 300%,但质量却被学界质疑,严重背离学校「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建设初衷。

信息来源:法治日报

4

在读博士实名举报导师,涉事大学回应:已成立调查组

近日,在河海大学读博的李某某实名举报其博士生导师周某某与自己配偶存在利益往来,以及对她进行言语性骚扰等问题。李某某称,其举报信已于 2025 年 5 月 6 日发送至河海大学纪委邮箱等候处理。

针对此事,记者联系河海大学纪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举报信 5 月 6 日已收到,学校已成立调查组,目前事情还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

信息来源:现代快报

5

撤稿论文引用数不再计入影响因子

当地时间 5 月 15 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在官网上宣布,从 2025 版《期刊征引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开始,撤稿论文的引用和被引将不再计入期刊影响因子(JIF)计算,但撤稿论文仍将计入期刊文章总数(即计算 JIF 时的分母)。

据悉,自 2016 年以来,科睿唯安一直在标记索引期刊中的撤稿文章,并从 2022 年开始整合 Retraction Watch 数据库中的数据。

科睿唯安表示,此前撤稿论文数量少(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期刊中,撤稿论文目前仅占 0.04%)、撤稿耗时长,踢出撤稿论文的引用和被引对计算 JIF 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近年来撤稿数量不断增加,撤稿耗时也有所减少,因此他们决定调整政策方向,在计算 JIF 时踢出撤稿论文的引用和被引,以预防因引用撤稿论文导致 JIF 出现广泛失真的情况。

信息来源:科睿唯安

6

张锋再面临挑战:美国法院再次宣布 CRISPR 所有权待定

据 MIT Technology Review 消息,近日,美国联邦巡回区上诉法院推翻了美国专利商标局 (USPTO) 内的一个法庭 —— 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 (PTAB) 之前的决定,就 CRISPR 的专属问题作出最新裁决,要求再给科学家詹妮弗 · 杜德娜(Jennifer Doudna)和埃马纽埃尔 ·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一个机会,重新审查他们对这项关键专利的所有权。

2022 年,PTAB 认为,杜德娜和卡彭蒂耶未能完全「构思」(conception)这项发明,而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员张锋则在 2013 年率先发表了在人类细胞中成功应用 CRISPR 的成果。在专利法中,「构思」这一时刻揭示了一项明确且可行的计划的发明时间。

信息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7

中国科学院一区 Top 期刊出现国骂,引发热议

近日,一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一区 Top 期刊的论文

MPCT:
Multiscale Point Cloud Transformer With a Residual Network
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该文章正文毫无上下文关系的地方,插入了一句 「liujiamingshidaSB」的国骂内容。而 liujiaming,正是该论文的第二作者,和第一作者武越同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部协同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对此,网友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由于论文署名出现分歧导致;有人说是只是开玩笑,没想到阴差阳错真的发表了。

信息来源: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8

再发 Science!云南大学最新发现指出去年 Science 有误

2024 年 8 月 1 日,云南大学马晓娅及牛津大学 Luke A. Parry 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

「A Cambrian spiny stem mollusk and the deep homology of lophotrochozoan scleritomes」
研究论文,提出寒武纪生物群中发现的一个新的寒武纪软体动物,多刺世山虫(Shishania aculeata),被认为是软体动物的远古祖先,与「有足的」硬壳类生物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Science

而最新于 2025 年 5 月 8 日由云南大学古生物学研究院张喜光教授团队联合英国杜伦大学地球科学系的 Martin R. Smith 教授共同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

「Shishania is a chancelloriid and not a Cambrian mollusk」
的文章。主要讨论了寒武纪化石多刺世山虫的分类归属问题,通过新的化石材料和研究,提出多刺世山虫并非寒武纪软体动物,而是属于早期分歧的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a)类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Science

信息来源:丁香学术

9

有人只睡 3 小时就够,他们可能携带这种基因突变

据 Nature News 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一位天生短睡眠者的 DNA 中发现了可能引起其低睡眠需求的基因突变,相关研究发表于 PNAS。

截至目前,该研究团队已经识别出数百名天生短睡者,并在四个不同的基因中找到了五种能够促成短睡现象的突变。此次发现涉及的是 SIK3 基因的一种突变,该基因编码的酶在大脑突触中最为活跃,可能通过增强大脑稳态机制来减少睡眠需求。

早前,日本科学家曾发现该基因的另一种变异会导致实验小鼠出现异常嗜睡的现象。接着,研究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新发现的突变引入小鼠体内,并观察到突变小鼠每天比正常小鼠少睡 31 分钟,这表明该突变确实可以影响睡眠时长。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有望在未来帮助开发治疗失眠及其他睡眠障碍的新方法。

信息:Nature News

今天的学霸快报就到这了,你心中的头条是哪个呢?快为它投上一票吧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