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印度洋畔的无声呼救

酷热的桑给巴尔岛,繁忙的纳兹莫加医院耳鼻喉科门诊。一位年轻患者在家人陪伴下走进诊室,面色痛苦。患者已经饱受中耳炎折磨多年,近期病情急剧恶化,并出现发热、头痛、眩晕等症状,患者辗转当地几家医院,都束手无策。最终,患者慕名找到了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李玉瑾医生。

李玉瑾医生检查发现,患者病情特殊,外耳道脓液,耳后还伴有窦道,经探查发现窦道内有胆脂瘤组织;乳突CT及头颅MR检查发现该患者颅骨骨质已遭受破坏,并且病变已经压迫到小脑及乙状窦,感染随时可能扩散至颅内危及生命,手术治疗已经迫在眉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例耳科患者,耳后明显肿胀已经形成窦道

02

显微镜与耳内镜的时空交响

手术室的铁皮屋顶在热浪中蒸腾,老式显微镜灯光昏暗对焦困难,耳科电钻简易而抖动明显。手术过程中,一系列棘手问题接连出现。显微镜难以充分暴露视野,而胆脂瘤若不能彻底切除,就意味着手术必然失败且复发。在此困境下,医疗团队灵活应变,巧妙的将显微镜和耳内镜协同运用,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专注,小心翼翼的将胆脂瘤彻底清除,同时成功保护了周围重要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磁共振显示,右侧乳突区巨大胆脂瘤,已经接近颅内

胆脂瘤清除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处理巨大的术腔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巨大的术腔不仅会导致引流不畅,还会使脑膜等重要结构暴露在外,潜藏着极大的危险。经过深思熟虑,医疗团队决定采用颞肌瓣、耳后带蒂肌筋膜瓣联合自体骨粉填充的方式来处理术腔,完美化解了术后遗留巨大空腔的难题。没有人工听小骨,便将耳廓软骨连接在镫骨头上以实现传音功能,用颞肌筋膜修复鼓膜穿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术进行中,图为正在使用显微镜及耳内镜进行手术

03

微光点燃的技术星火

术后第3天查房时,Ahmed耳后的纱布已无明显渗出;第15天,他惊喜的发现能听见窗外印度洋的潮声。他反复抚摸着干爽的耳廓,用斯瓦希里语喃喃道:“Daktari Li, umenifanya kusikia tena upepo wa Bahari Hindi(李医生,您让我重新听见了印度洋的潮声)”。这句话在耳科病房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聚集在中国医疗队诊室门前。

纳兹•莫加医院的耳科曾因设备陈旧、技术滞后举步维艰,中耳手术仅能勉强开展简单的乳突凿开,迫使大量患者远赴坦桑尼亚大陆求医。李玉瑾携耳内镜技术进驻后,率先开展耳内镜+显微镜下的改良乳突根治术,并引入耳内镜下无切口鼓膜修补术,以“微(零)创口、无剧痛、速干耳”的创新疗法打破困局。科室主任Naufal特设每周二为“耳科手术日”,安排副主任Khalid跟随李玉瑾学习。当首例自主完成的鼓室成形术患者揭去纱布,副主任Khalid激动的拥抱中国老师:“你们不仅带来了技术,更让我们看见了跨越医学鸿沟的可能。”桑岛上中耳疾病的病人也终于不用辗转前往坦桑尼亚大陆就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术后第一天,李玉瑾医生和患者及当地医务人员共同查房,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术后2月复查时,患者已经干耳,恢复良好

04

听见潮声的文明对话

雨季来临的傍晚,李玉瑾总爱倚在医院露台。下方庭院里,康复患者正教中国医生跳Taarab舞,手鼓节奏中夹杂着新学的汉语“谢谢”。Khalid捧着泛黄的解剖图谱走来,指着“电子耳蜗”章节目光灼灼:“李老师,我想去中国学习耳科技术,将电子耳蜗技术带回来,让桑岛的孩子也都能听见印度洋的潮声。”

在2025年的医疗队述职报告中,李玉瑾写道:“当显微镜的微光穿透耳道黑暗,我们照亮的不仅是解剖结构,更是文明互鉴的通道。”潮起潮落间,那些关于听见与理解的故事,正随着海风谱写新的篇章。

【人物简介】

李玉瑾,中国(江苏)第34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24年9月起执行援外医疗任务,累计开展各类手术200余例,其中三四级手术35例,带教当地医生4名,门诊救治超300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例患者,李玉瑾医生正在开展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手术

后方为两名当地医生在参观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玉瑾医生正在带领当地医生开展耳科手术

图为一例耳部肿物患者

淮安市一院宣传处

文: 陈凤丽 李玉瑾

编辑:秦文卿 雍奕(实习)

审核:王树文 王玉玲 陈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