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本文文末点「」和「❤️」并留下你的评论(评论是否被精选对抽中概率无影响),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并截图发至公众号后台。

我们将在5月底于本文评论区开奖。抽出1位读者朋友送出戛纳导演双周单元周边笔记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幕》场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公诉人》3.1 /4

《望向太阳》《密探》2.8 /4

《新浪潮》2.7 /4

《去死吧,我的爱》《雷诺阿》《接近终点》2.5 /4

《137号案件》《腓尼基计划》2.3 /4

《最小的女儿》2.0 /4

《共和之鹰》1.9/4

《阿尔法》《爱丁顿》1.5/4

华语媒体场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近终点》3.5 /4

《密探》2.9 /4

《去死吧,我的爱》《137号案件》2.5/4

《腓尼基计划》《望向太阳》2.4/4

《新浪潮》 2.2 /4

《阿尔法》《雷诺阿》2.1 /4

《国家公诉人》1.8 /4

《最小的女儿》1.6 /4

《爱丁顿》1.5/4

ICS场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密探》3.69/5

《望向太阳》3.63/5

《接近终点》3.60 /5

《新浪潮》3.18/5

《国家公诉人》3.10 /5

《137号案件》2.82 /5

《去死吧,我的爱》2.70/5

《雷诺阿》2.69/5

《最小的女儿》2.60 /5

《腓尼基计划》2.50/5

《共和之鹰》2.00/5

《爱丁顿》1.96/5

《阿尔法》1.43/5

陀螺电影评分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戛纳日记Day7

*写于5.19晚

前夜再度经历了午夜展映对睡眠的摧残后,显然上午场又泡了汤,然后从结果论的角度看并不算是遗憾:

原定观看的入围导演双周的洛伊德·李·蔡导演长片首作《幸运之路》获得了来自华语前线的一致差评,看来即使是看在主演张震的份上也难以挽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大家奉为本届戛纳至今为止尺度最大的作品的,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哈利·莱顿新作《后座》,也因为没刷到余票而没有补进日程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的结局是今日只“寥寥”观影三场。

再算上同样广获好评,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佩德罗·皮诺作品《笑刃荒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我想看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的戛纳影片已经可以列出一张小小的单子了。

虽然难耐自己对亲自欣赏这些作品的渴望,尤其是在电影节给观众带来的独特欣快感之中在效果甚佳的影厅里观看的渴望,但在戛纳或许也总是这样的,我们依旧感受到人的限度,并只能坦然接受这一点。

综上,今日的日记或许较前几日较为简短,然而影片给我的惊喜与冲击却余味绵长,收获了很多意外之喜。

Day7 日记提到的本届戛纳电影是这些:

塔里克·萨利赫《共和之鹰》主竞赛

迈克尔·安盖洛·科维诺《分居》首映

朱利亚·迪库诺《阿尔法》主竞赛

《共和之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的观影由一部或许并不太被众人期待的主竞赛电影拉开序章:继前作《天堂来的男孩》夺得戛纳最佳剧本奖后,瑞典出生的埃及/瑞典混血导演塔里克·萨利赫带着新作《共和之鹰》再次入围戛纳主竞赛。

《共和之鹰》将舞台放置在埃及开罗,同时也是导演“埃及三部曲”的最终章:男主角是国民级的电影巨星,接连遭受了来自掌权者的胁迫般的邀请,被迫放弃自己所坚信的理念,参与到一次对领袖讴歌式刻画的任务电影的制作中,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破碎的家庭和混乱的人际关系,接着似乎被卷入了一场更为出乎意料的阴谋之中。

影片的配乐由韦斯·安德森的御用音乐人亚历山大·德斯普拉操刀制作,饰演富有好莱坞黄金时代传统男性魅力的巨星角色的主演法瑞斯·法瑞斯也奉上了非常精彩的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放映后在海外媒体中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评价,并在华语前线再次遇冷,戴老师与圆首老师则更为愤怒地送上了极差的评价。诚然影片本身通过电影明星与宣传电影拍摄等设定进行了媒介的自我反思,在这点设计上富有一定的趣味。然而萨利赫在这部涉及到权力之可怖的电影中似乎有些语焉不详,正如他所声称:“政治关乎权力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我所谈论的是个体及其决定的后果,并不是为了改变现实。”

导演萨利赫更致力于表达他对演员以及电影行业所能扮演的角色的反思,正如《IndieWire》引述本片最后借男主之口的陈词:“我们说着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验着不属于我们的感受。” 作为一部政治惊悚题材的电影,有好莱坞工作经验的萨利赫完成了一次比较标准的类型片呈现,然而对于许多观众来说略显用力不足,即便如《Deadline》所说:让人们警觉到对同流合污的容忍,会带来怎样可怕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共和之鹰》的确称得上是制作精良且把控上优秀的情节剧,然而却如同男主被卷入的一切一样含混不清:影片对极端主义的批判之下,是否仍然使观众同情某种温和保守?这种立场又与男主角某种意义上的“咎由自取”产生悖论,而他本身的身份与特权又令其落入黄金好莱坞时代般的“落寞英雄”俗套,导演想要真正谴责/讲述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看得清的,只有导演的监视屏与躲在暗处的特情机构之间的类比,电影本身的方法被比拟成卑鄙的工具,这样的前提下,影片却还要回到“赞美温和的优质娱乐为电影艺术”的温床吗?

那些依然男权的视角下,刻板的情节的确复杂化了男主角的形象,但试图讨好所有观众的类型片是最大的中庸,这也要求我们对这类影像进行最严苛的审视,这种被包装精致的假象后面是极其危险的左右逢源:电影回到了那个崇拜性的银幕明星娱乐体系,戏谑化一场真实危机的陷阱。

相较于他的微妙立场,萨利赫将“娱乐”放在了首位,可惜大部分观众并不会为此买账。

《分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共和之鹰》这场意料之中令人失望的放映后,余下的两场观影都让我大为赞叹。

尤其是即将介绍的这部影片成为了完全预料之外的特大惊喜:入围首映单元的迈克尔·安盖洛·科维诺导演新作《分居》。导演的前作兼首作《爬坡人生》入围过戛纳一种关注单元。

《分居》的文本结构之精妙与环环相扣让我不忍向还没有观看过此片的观众透露任何可能的走向和背景,能够简单告知各位的则是,故事本身讲述了两对同样遇到婚姻危机的夫妻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其中的两位丈夫是两小无猜的挚友。即便映前包括我在内的众多观众对这位作品履历并不丰厚的美国导演新作并没有任何期待,但是入围本届主竞赛的阿里·艾斯特和去年金棕榈得主肖恩·贝克等重磅影人都参加了这场世界首映,显然业内早已对本片抱有期待,并且映后的轰鸣掌声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IndieWire》写道:“导演创造了一个极为可爱的故事,讲述四个人试图以最愚蠢的方式来调和自己的欲望,而每个转折都伴随着意想不到的混乱”。

本部影片收获了陀螺小分队已观看本片的成员的集体赞誉,戴老师和我双双给出五星好评。本片的风格是近年在各大主流影展被相对忽视的浪漫喜剧,而同属该类别的,曾凭借当年爆款《过往人生》入围柏林主竞赛的席琳·宋新作《物质主义者》就无缘本届戛纳电影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居》杂糅了更多的要素,并维持了令每一位观众捧腹的极佳笑果。在我看来,《分居》是一部接近完美的美国电影,或更具体地说,东海岸电影。

《分居》将观众最熟悉的元素全部收纳,然后打碎,铺置在不断自我变化、自我更新的高核心浪漫喜剧之中,其高超技巧引发的高速率运转让从头至尾的结构一气呵成,这是一种抛弃了所有虚伪和包装的新知识分子电影,并难得地以非纯粹政治化的角度贴合了当代的困境,空间与时间不断随着人物之间的旋转在折叠和行进中如万花筒般展开,文本则通过复意且充满风趣的对话和单纯的矛盾不断深入,并由精湛的表演完美实现。它不试图提供任何不现实的结局方案,而是在一场简单纯粹的疯狂体验中提炼,将那些因现代媒介与传播变得高度分析化的生活复杂性,有效地通过视听语言转译给每位观众,并且在电影的缝隙中,用场景布置和行为趣味来引入对社会与历史的关切。

《阿尔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我还没有完全消化完《分居》给予我的极致愉悦时,接下来的本日第二部主竞赛电影再度迫使我给出了好评:朱利亚·迪库诺新作《阿尔法》。

这位个人风格相当明显的金棕榈得主,她的电影始终伴随着争议,比如当年她的《钛》就是以《银幕》场刊超低分爆冷夺得金棕榈。《阿尔法》讲述了女孩与医生母亲、重度毒瘾的叔叔三人,一同面对无药可医的石化病毒肆虐时发生的故事。影片通过对于未知病毒的刻画,同时让观众反思近年的疫情以及依旧困扰无数人的艾滋病问题,但丧失了身体恐惧类型中的疯狂,转而使用家庭情节剧的骨架。

与迪库诺前作类似,本片在放映后目前在海外口碑再度暴雷,众多媒体依然对这位毁誉参半却年少盛名的女导演接受无能,社群上的评分也从极差评到极好评均匀分布。《卫报》记者毫不避讳地送上了极低分,并直接刻薄地称这部作品“过度激烈,压抑,杂乱无章且奇怪地毫无意义 - 不得不说,这是今年戛纳竞赛单元中最令人困惑的失望之作”“那种疯狂,令人困惑的过度修饰且缺乏幽默感的叙事,无法掩盖这里的一切都坦率地令人不信服且乏味,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情感表达都调到最大,却依然显得多余”。《Deadline》则克制一些,在批评本片“混乱的时间线令人沮丧,无休止且令人窒息的肮脏让人疲惫”的同时,盛赞了三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以及迪库诺的特殊世界观。《Variety综艺》直接毒舌地声称迪库诺浪费了几位演员的才华,塑造了陈旧的人物形象。《The Hollywood Reporter好莱坞报道》在将她的风格与卡朋特,柯南伯格、加斯帕诺等对比的同时,也犀利指出“过度的元素和主题被一股脑地夹杂在一起,以至于它们的味道相互抵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语前线也在昨日的平静之后再度出现两极评价,在嘟嘟熊老师奉上愤怒差评时,戴老师和我继前一场后口味再度吻合,给出五星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阿尔法》延续了迪库诺的个人风格,但克制了一些,在容易落入陈旧窠臼的同时,实则多了更为精细的文本和隐喻,这与她之前的方法和众人的预期有一定的不同。迪库诺依旧将有机的人体转化为无机的纹理,从前作《钛》的“金属”转向了《阿尔法》的“花岗岩与石膏”,并令人赞叹地用此贯彻始终的美学统合了众多议题,从艾滋到疫情,从移民到毒品,从临终关怀到安乐死,这种构建世界观的能力着实令人咂舌。

《阿尔法》的文本本身也更富有力度,对"抓取/获得/感染"这一同一动词 (catch-caught) 的多义复写穿插在两个时空中反复跳跃,并通过“睡眠”-“死亡”的窗口来作为切割的节点,还在这个独特的家庭体系中保留了悬疑/惊悚情节剧特有的线索。迪库诺通过视听试图构建一种去人类中心的审美体系,并依旧用最优质的那一档影像尽可能地将那些时常隐身的微观可视化——咳出的粉尘使病毒可视,破碎的身体使内肌肉可视,席卷的红色风暴使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与陌生可视。而男同教师吟念的诗句,让“噩梦”作为一种额外的世界构成方式,宣告了一种绝对的虚构。在此处迪库诺依旧是真诚的。

而提前四日抢票的这一规律地打断我早晨睡眠的惯例也在昨日落下帷幕,同时也标志着戛纳电影节逐渐走入后半程。希望今日所观看影片给人的惊喜,排片仅三部获得的休整,以及未来会更加完整的睡眠,能够让我继续带着足够的活力带大家领略本届戛纳全程。我们明天见!

5.20 看什么

主竞赛《普通事故》

主竞赛《外面》

首映《隐没》

特别展映《天国与地狱》

导演双周《花漾少女杀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