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 | Miki粥
哎,又到了一年一度小升初。
虽说5月初只做信息采集,但由于各区多校派位政策纷纷落地,很多家长都坐不住了。首当其冲是朝阳爹妈。一掷千金买学区,买了发现划片年年变啊…
全区排名第一、九年一贯的陈经纶,派位主打一个不稳定输出。
前年实行多校址,去年变本加厉:房产对应学校查询系统里单校划片,进了报名系统就是多校统筹。而且,统筹的学校很多家长见都没见过,统筹的范围连嘉铭桐城的业主都不放过…

图:匆匆说
今年更神奇了,同一小区被碎切,复杂到看得我生理性头晕。
欢迎逻辑强者踊跃尝试:

图:匆匆说
在专业人士的眼里,这不是上学的问题,是一个数学问题。
而在嘉铭的爹妈眼里,这也不是上学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
之前我朋友想为小孩稳一个陈经纶本部学位,花 10万/平的代价把房子买到了嘉铭中央。本想楼下本部直入,结果录取名单公布,被派去了几公里外的分校区…
而且这几年,越发僧多粥少。
一些原来不敢想的小区,在多校划片之后胆也壮了,为了小孩教育和房价拼上洪荒之力。
金泉家园,经过家长们努力,从原来对口的3个初中嘉铭,朝外,化大附变成了只有两个学校,朝外和嘉铭。 原来金泉初中好多人就分流到化大附了,这一下朝外和嘉铭双选,立马原地起飞。@匆匆说
不过我也说了,朝阳嘉铭哪怕就是被划成碎渣,也左右跳不出陈经纶和芳草地,任何一所拎出来都能羡慕死其他区的爹妈。

之前讲过一个真事儿,朋友孩子幼升小被分配到了某校新收的城郊分校,红砖平房校舍带着80年代的复古感,宣传栏玻璃是破碎的,墙上挂着黑色的碳灰。
接送十几公里,村口逢双周四大集,大爷大妈在街上摆摊卖菜,一条路堵得水泄不通,小电驴都无能为力…
那学上的,才叫一个考验。
所以教育这件事,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当朝阳家长为牛小里抢不到尖儿货夜不能寐的时候,不知道还有很多家长为不落袋村小薅光了头发…
多校划片,拼的是学运,玩的是心跳。
有人说,朝阳房子多少钱五环外多少钱,这能比吗?我还真不怕告诉你,郊区中产买房钱一点不少花,也是千万起~
门口也不是没好学校,就是太稀少。所以每年都提心吊胆,怕某人手指轻点,200平豪宅里的娃就得排队去蹲村小。
前年有个朋友为小孩上学,跑到六环买房。原因是科学城引进了一堆帝都最顶尖的学校牌子,有北师大实验、十一、皇城根小学等,光听名字就觉得好牛逼啊。
新学校一般来说,都会容易进——
如果是北师大实验本部,入学划片精准到单元,不在圈内哪怕是大厂股东也要碰壁碰到头破血流。新校人少就不会那么卷,片区内基本都录。
所以朋友决定先下手为强,购置了一套千万级的房。买房前为了慎重,还专门研究了对口校政策,是个极其有钻研能力的家长。之后努力搞积分落户,终于在信息采集前搞定了一切…
临门一脚,天雷滚滚。学区突然变天重新划片,原本距离小区一公里的小区被划出去,取而代之的是七八公里外的小区,被划拉了进来…
理解无能,但却只能服从。不然怎么办?让孩子当失学儿童吗?
这还是有户口的,重金置业砸回个菜小,把朋友的鸡娃热情一股脑浇灭了,现在躺得很平。

图:小舍得
所以,为啥老学区房多年不倒,如今依然在惊涛骇浪里保持稳健,新学区却扛不住一丝风浪,因为北京家长都明白:
学区教育平均质量 > 学区单体牛校的高度
前者中大奖机率就算变小,也有小奖托底,后者只有中奖和不中两种结果,中不了只能转轨…
去年「单校划片」让家长沸腾了一把,但热情过后发现单校是别人的,多校永远属于自己。
也是奇了怪了,这两年明明生育率坡度下降,但牛校的压力一点儿没减小。开头提到的陈经纶,去年嘉铭东西两区差别对待,今年全部多校,一碗水端平了…
所以,每年小升初都是民办择校的旺季。
不少转轨的家长甚至不理解国际教育,换了赛道就嫌学校:老师管得松,学术卷得少,成绩给得太高,转来转去没一家满意——
朋友的小孩好优秀,公立班级排名第五,转轨之后成绩变第一。学霸老母亲当时就慌了,这肯定是生源质量不好。
其实,不是这样的啊。
国际和公立追求的完全不一样。
国际化教育追求广度,无论从学术科目,还是艺体爱好都很重要,评价一个小孩的维度是多元的,数理化平凡,可能语言能力强,会六七种语言的娃也是一种巅峰的存在;
老师管的松。是因为国际化教育培养小孩自驱力,老师的角色不是管理者而是支持者,不是操控方向盘的人而是坐副驾的人。副驾要有副驾的觉悟,多看路少哔哔。只有小孩主动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
至于学术简单。国际课程为出国做准备,留学用啥就学啥,而公立卷的是高考,所以没必要用国际课程跟公立的内容做比较,觉得不刷高考题就亏了。
如果抱着「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的心态,建议考虑公立国际部,双轨齐下卷出天际,可能才合你心意…
(免责声明:本文为经济学教授观天下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或者购买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或者购买依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