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泉州热享”关注→ 点击右上角“...” → “设为星标★”,精彩内容不错过>>>
近期
全国多地新冠阳性率
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新冠感染又抬头#的话题
登社交媒体热搜榜
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不少网友还晒出了
自己的抗原检测结果


社交平台截图
注意!
最近咽痛、咳嗽、发烧的人增加
五一假期后,三甲医院门诊多了很多新冠病人,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新冠阳性率持续上涨,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门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占比已从 7.5% 跃升至 16.2%,创今年新高,尤其是 15 岁以上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在门急诊和住院病例中,新冠阳性率均排第一。


很多人感染后首先会出现喉咙痛、刀片嗓、咳嗽,身边不少同事朋友又中招了…不少诊所又开始排队。这次病毒来势汹汹,五一假期正是人流聚集流动的高峰,也是新冠病毒传播的温床。据目前中国疾控统计,2025年我国本土新冠病毒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流行株为XDV系列。
据统计,约10%-30%的人曾经历了一种或多种长新冠症状,最常见的长新冠症状包括疲劳(30.53%)、记忆力下降(27.93%)、运动能力下降(18.29%)和脑雾(16.87%)。大多数长新冠症状在女性中出现的频率更高或更严重,而相较男性,女性更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和脑雾等问题,男性则更容易出现血糖异常等症状。7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出现疲劳、运动能力下降、肌肉关节疼痛、睡眠障碍等长新冠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通常表现出较轻的急性症状。
但是随着感染次数增加,长新冠发生风险显著增加,且症状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减少重复感染不仅是降低短期疾病风险的关键,也是减少长新冠负担的重要措施。
专家:在可控范围内,
不会影响高考
这波“反弹”不是突如其来的新疫情,而是常规流行节奏中的一次小高峰。
病毒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表示,此次新冠流行可能和两方面原因有关。
自2022年12月以来,我国新冠和流感交叉流行,自2023年3月以来,新冠的流行波强度普遍低于流感,但间隔规律消失。2025年2月,我国经历了一波三年以来最小的流感全国性流行,人群群体免疫力下降,为新冠的再次流行创造了机会。同时,新冠距离上一波流行(2023年12月到2024年1月)已过一年有余,人群中因自然感染产生的新冠抗体保护几乎消失。
此外,春夏换季,早晚温差大,是本就容易中招的感冒高发期。加之恰逢清明、五一,假期人口流动大,跨省出行、聚会聚餐频繁,病毒有可能借机扩散。
不过他认为,此次新冠流行即将见顶,并且不会持续太久。
常荣山表示,预计6月5日前后,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新冠阳性率会下降到8-10%左右,不会影响到一年一度的高考。预计6月中下旬,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新冠阳性率会下降到5%或以下。
普通人无需过度担忧,
但这 3 类人要注意
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这轮新冠的症状相对轻,比如咽痛、发烧一两天、身体疲乏,部分人还会咳嗽持续一周甚至更久。
虽说不用过于担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它可能会影响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传染给家中体弱的老人、孩子或慢性病人,带来严重后果。
▶ 这 3 类人要注意防范:
60岁以上老人
有基础病的人(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肿瘤等)
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放化疗期、器官移植患者等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建议,家庭中有老年人的需注意,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或进行居家新冠抗原核酸检测,确诊后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
防护指南5步走
个人防护
在商场、地铁、医院等人从众的场所,建议佩戴口罩,隔绝病毒。
保持社交距离
少去人挤人的地方,外出时与他人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

图源:四川疾控
通风换气
建议室内场所早晚各通风半小时,让病毒没地方藏身。
健康生活小习惯
均衡饮食:多吃肉蛋奶,搭配鲜果蔬,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机体免疫力。
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适度运动:每天适度运动30分钟,让身体活力满满。
回家洗手:外出回家后用洗手液洗手。
健康监测
如果身边的人出现发烧咳嗽,建议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果身体出现异常别硬撑,及时就医。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随着5月气温逐渐升高
降水增加
各类病原体进入了活跃期
传染病传播的风险显著增高
日常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勤洗手、多通风
保持社交距离
在人群密集场所
佩戴好尺寸合适的口罩
来源: 国家应急广播综合中国疾控中心、四川疾控、界面新闻
欢迎关注公众号+文章底部写留言!
资讯|本土|福利|旅游|美食,推广/置换/爆料
微信公众号“泉州热门(榜)”已更名为“泉州热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