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能源车企的生死簿上,威马、高合、极越们的名字被重重划下。当行业从“百家争鸣”进入“寡头竞合”阶段,那些曾高呼颠覆传统的新势力,正用倒下的身影给后来者写下血泪注脚。这场洗牌背后藏着三条铁律:技术护城河不够深、资金链绷得太紧、市场定位飘忽不定。

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汽车

威马汽车:三年烧光180亿的“烧钱游戏”
这家2014年就杀入赛道的“老炮儿”,曾手握温州、黄冈两大生产基地,却因技术路线摇摆栽了跟头。当同行死磕三电系统时,威马还在纠结是造SUV还是轿车,结果2024年交付量暴跌至1.2万辆,单车亏损超35万元。更致命的是自建工厂的重资产模式,让威马在融资困难时直接窒息——就像盖了五星级饭店却没人来吃饭,最终只能破产清算。

高合汽车:从50万超跑到40万SUV的“自由落体”
这个主打“科技豪华”的品牌,曾用HiPhi X的鸥翼门惊艳市场,但定价50万+的“高冷”策略直接把自己逼进死胡同。2024年单月销量跌到232辆时,创始人却忙着套现离场,留下断缴社保的员工和无人维保的车主。就像穿着高定西装去工地搬砖,定位与实力的错位让高合成了行业笑柄。

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汽车

极越汽车:百度吉利双保险也救不了的“早产儿”
背靠两大巨头的极越,本该含着金汤匙出生,却因过度依赖供应商成了“组装厂”。当其他车企自研智驾芯片时,极越还在用96TOPS算力的“过时”方案,城市NOA功能迟迟无法落地。更尴尬的是,百度自动驾驶团队的技术输出速度,跟不上极越画饼的速度,最终只能解散收场。

天际汽车:高端梦碎在10万级市场的“脚踩两只船”
这个曾推出ME7售价36万的“野心家”,2024年突然杀入10万级市场,结果两头不讨好。高端用户嫌品牌掉价,下沉市场又拼不过比亚迪海鸥。就像穿着西装挤地铁,既想保住格调又想走量,最终导致2024年交付量暴跌78%,销售网络直接崩盘。

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汽车

合创汽车:地产资本撤退后的“裸泳者”
这个由珠江投管和广汽集团联手打造的品牌,2024年遭遇股东撤资后直接现出原形。A06轿车上市时吹嘘的“3.7秒破百”,实际续航却比官方数据少100公里,车主维权视频在抖音刷屏。更致命的是库存积压严重,经销商被迫现款提车,资金链瞬间断裂。

这些倒下的车企用生命验证了一个真理:新能源赛道不是短跑,而是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马拉松比亚迪垂直整合电池、芯片产业链,硬是把成本压低30%;特斯拉用4680电池把成本砍到78美元/kWh;理想靠增程式路线在2024年狂卖37.6万辆。当头部玩家在技术、成本、规模上筑起高墙时,还在玩PPT造车、概念炒作的新势力,注定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汽车

2025年的淘汰赛只会更残酷。行业门槛已经从年销5万辆暴涨到15万辆,研发费用占比低于15%的企业连参赛资格都没有。蔚来李斌说“没有200亿别来造车”,现在看来还是保守了——小米汽车光建工厂就砸了50亿,华为每年在智驾上的投入超百亿。当行业从“补贴哺育”进入“硬核厮杀”,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既有核心技术,又懂尊重市场的“六边形战士”。

对于还在牌桌上的玩家,2024年的血泪教训足够清晰:要么像比亚迪那样死磕全产业链,要么像华为那样用生态锁定用户,要么像理想那样精准切入细分市场。那些还在用“汽车机器人”“元宇宙座舱”这些虚头巴脑概念忽悠投资人的品牌,建议赶紧看看账上现金还能撑几个月——毕竟在新能源赛道,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