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不觉间,中国的活期存款利率已趋近于零,且降息趋势仍在延续,面对这种情况,储户该如何应对?

谈及零利率,许多人首先会想到邻国日本。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日本呈现出典型的“四个零”经济特征:一是GDP增长近乎停滞;二是人口增长几乎为零;三是物价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幅度微乎其微;四是长期实行零利率,甚至在某个阶段推行负利率政策,这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极为罕见。

与日本不同,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且尚处于发展阶段,对资金有着持续的需求。过去,我国的资金成本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即便在当下,多数人仍认为零利率离中国十分遥远。然而,现实却令人意外。

2025年5月20日至21日,五大行率先行动,随后七家股份制银行也纷纷跟进,下调储蓄存款利率。调整后,多数大型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05%,已无限接近零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2025年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众多经济学家预计,下半年仍存在继续降息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尽管当前活期储蓄利率尚未降至零,但随着降息的持续推进,零利率时代或许会比人们预期的更早到来。

中国是一个储蓄文化深厚的国家,如此一来,亿万储户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资产?

有人建议将活期储蓄转为定期存款,在我看来,这并非明智之举。每个家庭持有活期储蓄,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支出和应急需求。若将这些资金转为三年期、五年期的定期存款,虽然利率会有所提高,但资金的流动性将大打折扣。

而且,此次降息并非仅针对活期存款,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定期存款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且降幅比活期存款更大。

例如,五大行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调后仅为1.3%,七家股份制银行稍高,也只有1.35%。因此,简单地将活期转为定期,并不能改变利率下行、货币贬值的现状,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那么,将资金转为流动性较好的理财产品是否可行?

降息后,理财产品收益率虽有所下降,但相比趋近于零的活期利率仍有一定优势,且多数理财产品在购买后的一两天或两三天内即可赎回,部分产品甚至一天就能实现资金回笼,流动性明显优于长期定期存款。不过,这依然不是最佳选择。

我们不妨参考日本的经验。自本世纪初,日本利率开始大幅下降,并在2016年短暂进入负利率时代。

从2012年至2025年5月底的约13年间,日经225指数涨幅超三倍,从8000多点攀升至36000多点;2016年负利率政策实施后至2025年5月底的9年里,日本股市涨幅也达到了140%左右,远超同期A股涨幅。

在零利率或负利率背景下,日本家庭纷纷调整资产配置,将资金投向长期债券、股票及股指期货等资产。

此外,房地产市场也不容忽视。尽管人们对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股市、房市暴跌记忆犹新,但自2016年日本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房价已连续大幅上涨。2016-2025年,日本房价累计涨幅达60%多。

由此可见,在货币宽松、资金贬值的大环境下,仅仅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格局未免太小。

当货币政策发生重大转向时,资产价格走势往往会超出预期。储户应转变观念,将资金转化为资产,这或许才是应对当下形势的最佳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抛售或持有的建议,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您应自主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