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绵阳市游仙区信义镇家合村村民杨清虎的老宅被挖机推倒啦!

杨清虎和妻子在上海打工,为了能随时看看家里的老人,特意在老家楼房装了监控。可谁能想到,4 月 30 日下午,他通过监控竟看到一台挖机无情地将自家老宅推倒。这可把他急坏了,赶紧打电话给 15 社社长靳益财,结果靳益财也一脸懵,说没人通知他要拆房子。等靳益财赶到,老宅已经变成一片平地。杨清虎无奈之下拨打 110 报警,还和妻子连夜赶回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老家后,派出所先说 “是交通局拆的”,等杨清虎再找交通局和信义镇政府,又变成了修路施工队 “误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2008 年地震后,杨清虎在老宅旁新建了 410 平米的新房。按政策,易地重建后应拆除老宅,村社此前也通知过杨清虎。2024 年 12 月 13 日,家合村还召开大会,明确 “一户多宅” 中危房和土坯房不纳入补偿范围。4 月 30 日上午,村委会给部分村民补偿,下午施工方就开始干活,结果误把杨清虎家老宅给拆了,原因是他们以为杨清虎家也已经补偿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杨清虎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说老宅在 2017 年就分给了分户的儿子,而且儿子因生意亏损没来得及在老宅基地上修建。去年儿子结婚本打算修缮,又因镇上说修路要占宅基地才没动工。

好在今天传来最新消息,虽然杨清虎的老宅不符合补偿政策,但施工方误拆确实有错,目前双方已经达成和解。“误拆”事件虽已和解,但背后折射出的基层治理问题仍值得深思。在城乡发展进程中,如何平衡政策执行与群众权益,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政策落地需要更精细化的操作。施工方仅凭“以为已补偿”就贸然动工,暴露出信息核验流程的漏洞。若能建立“拆除清单”双签字制度,由村委会和施工方共同确认每一户情况,或许就能避免此类乌龙。另一方面,政策宣传也不能止于“开会通知”。像杨清虎家这样存在分户、继承等复杂情况的家庭,相关部门应主动上门解读政策细节,而非让村民自行消化文件。

值得关注的是,事件中村民的“监控维权”方式颇具启示。数字技术正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新的维权途径——当杨清虎通过手机目睹房屋被拆时,实时影像成为关键证据。这提示基层部门应当适应“镜头下的执法”,用更透明的工作流程接受监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深层看,此类矛盾往往源于政策刚性与民生柔性的冲突。按规定“一户一宅”原则虽明确,但像杨家因儿子经济困难暂未建房的情况,是否可以考虑设置弹性过渡期?基层治理既要有“拆危房”的决心,也要有“听民声”的耐心。

眼下,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但推土机开动前,或许该先开一场“民心听证会”。只有将政策温度传递到最后一公里,才能让村民不再担心“人在外地,家被误拆”。希望这样的事情以后能越来越少,大家都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生活。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