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一张老照片,定格了张学良和杨宇霆肩并肩站立的瞬间。乍一看,这不过是两个大人物的普通合影,可仔细瞧瞧他们的站姿,你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张学良双手自然下垂,像个沉稳的年轻人,杨宇霆却双手背在身后,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架势,两人之间还隔着不小的距离。
这张照片,表面上是“同框”,实际上早已透露出他们之间的疏远与裂痕。是什么让这对曾经并肩作战的奉系核心人物,走到如此貌合神离的地步?一张照片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1929年,杨宇霆在张学良的命令下,死于大帅府老虎厅的乱枪之中。
可在这张照片拍下时,谁又能想到,短短几个月后,这位奉系元老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历史舞台?张学良,27岁的少帅,刚刚接过父亲张作霖的担子,杨宇霆,功勋卓著的老将,早就习惯了在奉系呼风唤雨。
两人,一个是新上位的掌权者,一个是野心勃勃的挑战者,他们的碰撞,注定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先从结局往前推。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走进大帅府老虎厅,满心以为还能像往常一样,对张学良指手画脚。他们逼着张学良在任命书上签字,可这次,张学良没再忍耐。他淡淡地说了句“稍等片刻”,转身离开房间。
紧接着,高纪毅带人冲进来,枪声响起,杨宇霆和常荫槐倒在了血泊里。这场突如其来的行动,快得让人措手不及,也狠得让人胆寒。
张学良用这种方式,向所有人证明了一件事:东北军,只能有一个主子。可这一枪打下去,真的是万事大吉了吗?张学良晚年回忆起这事,总说“后悔心痛”,这背后,又是怎样的纠结与无奈?
倒回去看,这一切的种子,早就埋在了1928年的那张照片里。杨宇霆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是奉系的开国功臣,跟着张作霖打天下时,手上沾满了血,脑子里装满了野心。
张作霖活着的时候,杨宇霆就没少给张学良脸色看,可碍于老帅的威严,他还不敢太放肆。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一声巨响,张作霖没了,27岁的张学良被迫站到台前,接管东北军。
这时候的杨宇霆,看着这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人,心里哪能服气?他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奉系的江山有他一半的汗水,凭什么让一个毛头小子来发号施令?这种不甘,从他的眼神里、站姿里,早就流露得一清二楚。
杨宇霆的不满,不是藏在心里的那种。他敢直接摆到明面上,让所有人都看个明白。1929年初,他在家里办寿宴,奉系的大小人物都去了,张学良也不例外,带着礼物上门拜访。
可杨宇霆呢?全程就跟没看见张学良似的,敷衍几句客套话,就忙着招呼别人去了。这还不算完,他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冷嘲热讽,让张学良这个少帅下不来台。
在场的人都捏了把汗,谁看不出杨宇霆这是在公开挑衅?可他为什么这么有底气?一个功勋元老,到底是仗着过去的功劳,还是真觉得自己能翻了天?
再往前看,杨宇霆的野心还不止于此。奉系内部有个“督抚局”,负责统筹军务,杨宇霆想推自己的心腹常荫槐当督军。张学良对常荫槐不放心,死活不肯签字。
杨宇霆急了,直接甩出一句:“你年轻不懂事,这事交给我们就行!”这话听着刺耳,意思更明白:张学良,你就是个摆设,东北军还得我说了算。

张学良哪受得了这种气?他拍桌子吼回去:“我才是总司令,轮不到你来教我做事!”这次争执,算是彻底撕开了两人之间的遮羞布。
可杨宇霆呢,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和地位,表面上还是得跟张学良装装样子,这也就有了那张站得疏远却又同框的合影。
杨宇霆的步子迈得太大,也太急。他大概以为,张学良年轻,没经验,收拾他不过是时间问题。可他忘了,张学良虽然年轻,却不是好惹的。
接手东北军后,张学良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外面有日本人虎视眈眈,里面有老家伙们不服管教。他要是再不拿出点手段,奉系这块招牌,迟早得散架。
杨宇霆的挑衅,就像一根刺,扎在张学良心里,越扎越深。寿宴的羞辱,督抚局的争执,每一件事都在提醒张学良:这个人不除,东北军就没安宁日子。
张学良也不是没犹豫过。杨宇霆毕竟是奉系的元老,看着他长大不说,功劳簿上也写满了名字。从情分上讲,这一枪不好开。可从大局上看,杨宇霆的存在,就是个定时炸弹。他要是真拉拢一批人闹起来,奉系内部非乱套不可。
那时候,东北这块地盘,别说守住,能不能不被外人吞了都是问题。张学良心里算了笔账:留着杨宇霆,是给自己找麻烦;干掉他,是给东北军换安稳。这笔账算完,他找来高纪毅,布置了老虎厅的那场埋伏。
枪声响过,杨宇霆倒下,张学良赢了。可这胜利,真有那么痛快吗?奉系的元老们是老实了,东北军是稳住了,可张学良心里却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晚年时,他不止一次提起这件事,说自己“心痛”,说自己“后悔”。后悔什么呢?是后悔对杨宇霆下手太狠,还是后悔没早点动手?
没人知道答案。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张1928年的合影,成了他和杨宇霆之间最后的见证,见证了一段从战友到敌人的转变。
回过头看,杨宇霆的死,真的是他自己找的吗?他的野心,他的傲慢,确实让人看不下去。可换个角度想,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谁不想往上爬,谁不想多抓点权力?
杨宇霆的不敬,虽然过分,但也反映了奉系内部的乱象。张学良的选择呢,虽然狠辣,却也是形势逼出来的。
东北军要是乱了,日本人第一个拍手叫好。这么一想,张学良这一枪,打得值不值,还真不好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