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这场持续七八年的博弈中,网络上关于两国经济现状的声音始终嘈杂。有人盯着中国个别工厂倒闭的新闻大做文章,甚至用“美色下沉”这种调侃来暗示中国经济的困境;另一边,美国政客叫苦不迭,某议员声称自己交不起房租,却又有在美华人坚称美国物价稳定、工作遍地。要穿透这些迷雾,或许我们可以从两个宏观数据入手——这两个数据就像两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当下中美经济截然不同的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借条”,美债向来是国际资本的“安全港”。但最近的情况却让人跌破眼镜: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5%以上,可美国财政部依然没能完成销售任务。这就好比一家百年老店突然发现自家招牌货没人要了,背后折射出的是国际资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集体焦虑。

美债遇冷的直接导火索是市场对美国财政失衡的担忧。截至2025年,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7万亿美元,相当于每秒钟新增5万美元债务。更要命的是,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大规模减税法案(美丽大法案)预计将在十年内新增3.7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这无异于给本已脆弱的财政雪上加霜。投资者开始怀疑,美国政府是否会通过印钞稀释债务,导致他们手中的美债实际价值缩水——这种“隐形违约”风险正在动摇美债的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困局。过去几十年,美国依赖美元霸权和金融投机维持繁荣,制造业占GDP比重已降至11%,实体经济空心化严重。当美联储为抑制通胀激进加息时,企业投资意愿被进一步压制,非住宅固定投资在2025年第一季度下降了0.7%。这种“饮鸩止渴”的政策,让美国经济陷入高通胀与低增长并存的滞胀泥潭,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13年以来最低水平。

与美债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超级富豪正用真金白银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瑞银调查显示,超过1/3的中东家族计划增加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亚太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9%,全球平均也有18%的家族办公室打算加码中国。这些嗅觉敏锐的资本“候鸟”,显然捕捉到了中国经济潜藏的巨大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首先来自政策层面的主动开放。2025年国务院出台的《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并优化外资并购规则。这种“开门迎客”的姿态,让跨国企业看到了在中国市场深耕的长期价值。例如,某跨国医疗集团近期宣布在华投资建设区域总部,正是看中了中国医疗领域开放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7%,创下2021年6月以来新高。大疆无人机海外发货量增长45%,长飞光纤利润暴涨161.91%,这些硬指标印证了中国在高科技产业的突破。与此同时,中国出口逆势增长11.5%,“一带一路”和东盟市场的崛起,让中国外贸摆脱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种多元而稳健的增长模式,让投资者看到了穿越经济周期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经济的“温差”,本质上是两国发展路径的差异所致。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和制造业回流重建经济霸权,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屡屡碰壁。其关税政策不仅导致进口激增拖累GDP,还引发跨国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担忧。反观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制度型开放和产业升级吸引全球资源,在危机中培育出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增长极。

这种差异在资本市场尤为明显。当美债收益率突破5%引发股市动荡时,中国却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逻辑很简单: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不在于个别政客的表演,而在于能否持续创造价值。中国通过稳外资政策和产业升级,正在为全球资本提供确定性;而美国的政策摇摆和结构性矛盾,却在不断消耗其信用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宏观数据无法完全替代个体的感受。中国确实存在部分行业的调整阵痛,美国也仍有科技巨头支撑门面。但历史告诉我们,决定大国博弈胜负的,从来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长期的战略定力。当美债滞销暴露帝国信用的裂痕,当超级富豪用投资押注中国未来,这两个数据已经为这场博弈写下了注脚。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可以少一些情绪的宣泄,多一些理性的观察。毕竟,真正的经济温度,不在社交媒体的口水战中,而在资本流动的轨迹里,在产业升级的脚步声中,在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与勇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