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日中美在日内瓦暂时达成协议,宣告“全面关税战”暂时告一段落;但美国仍然没有撤销所谓的“芬太尼关税”,而且还有一部分税款声称对华只是暂停而不是取消。随后特朗普还释放出访问中国的讯号,中美也趁热打铁在APEC会议期间继续谈判。当外界都认为两国关系正在走向缓和的时候,美国这边却突然来了个巨大的转向,一周内连续4次对中国“动手”,频率和激烈程度超过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任何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四次分别是在关税谈判次日(13日),美国就宣布废掉拜登时期AI扩散规则性文件,要求“全球禁用中国AI芯片”,相当于给中国芯片和美国关联企业“不兼容”;第二次是在美国大使来华次日(16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宣读了国务院对中国实体的制裁,理由是所谓的“涉及伊朗导弹问题”;第三次是16日美国媒体曝美政府准备将多家中国科技企业“拉黑”,也就是进入拜登时期完善的管制清单中;第四次是19日美国召开听证会,准备对中国起重机加征100%的关税,目前还没有开始实施。这四条无论是哪一条,都对中美关系影响很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还没有等中方反应过来,特朗普政府的第五次“打击”又来了。20日,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网站发布“对原产于中国的活性阳极材料反补贴调查”的初步裁定公告,并裁判中国此类电池材料“涉及违法”,预计未来会采取行动。根据美媒的报道,所谓的“反补贴调查”行动不特定,通常就是美国觉得“有必要”调查就会去查;而且反补贴调查一般是“独立”的,也就是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贸易伙伴加征的广泛关税没有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朗普为什么对中国动手如此频繁,且专门选择在日内瓦谈判之后?专家人士分析,这更像是一种“切香肠”策略,区别于美国在2月、3月对中国加征的普遍性关税。一个原因是美政府或许认为对中国继续再征收大规模关税,对中美接下来的谈判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容易遭到中国的报复性反击;这种由专业团队筛选的、多层次、很宽泛的制裁方式,反而不容易遭到中国全面反制。因为中方沿袭的是“对等”规则,通常不会比美国的打击面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还有,之前起重机关税美国准备对中国加征到100%的离谱水平(和拜登的加起来已经到了120%),一旦通过之后相当于直接堵上了中国起重机对美国出口的路线。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也不难考量特朗普频繁对中国表面示好,甚至是要来访华没什么诚意,否则他们不至于在贸易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具有挑衅性。对此有评论称:“中国的反制关税也应该超越对等的框架了,否则未来几年时间肯定能越来越频繁看到美国对中国各个产业的管制和征税;特朗普只对中国如此做,也不难看出他们的根本目的还是遏制中国发展为主,不是什么制造业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