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5日深夜,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空袭。五角大楼宣称这是"维护红海航行自由"的必要行动,但次日萨那居民区的残垣断壁间,31具平民遗体让这个理由显得苍白。
更令美军难堪的是,胡塞武装在72小时内用18枚导弹和无人机连续反击,其中"巴勒斯坦2"导弹的尾焰在红海夜空划出刺眼的轨迹,让造价百亿的航母战斗群不得不紧急机动躲避。
这场看似不对等的较量藏着三个荒诞现实。首先是军事代差的魔幻失效,穿着拖鞋的武装分子用2000美元无人机逼退200亿美元航母编队,就像用弹弓打退了装甲车队。其次是道德标尺的双重刻度,当美国谴责胡塞袭击商船时,自己投下的炸弹却炸毁了萨那大学的图书馆,那些散落的教科书扉页上还印着"捐赠自UNICEF"。
最讽刺的是国内民意的黑色幽默,特朗普政府想用境外作战转移民众对40年最高通胀的怒火,结果推特热搜却是"为什么航母的油钱要从我的医保里扣"。
最后,三点粗浅认识。第一,现代战争早已不是航母甲板长度的比拼,当导弹成本低于拦截弹十分之一时,账本比舰炮更有杀伤力。第二,所有打着"自由航行"旗号的军事行动,最后都会在平民伤亡照片前原形毕露,国际舆论场的记忆只有七秒,但摄像头记忆是永恒的。
第三,美国政治精英始终没明白,中东民众区分敌友的标准很简单——谁炸我家客厅,谁就是敌人,不管他航母上刷的是星条旗还是彩虹旗。十七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骑兵曾让欧洲震颤;二十一世纪,它的政客却把国家尊严典当成赌场筹码。当克莱佩达港的潮水退去时,沙滩上留下的不只是生锈的集装箱,还有被冲散的意识形态泡沫。
真正的战略定力,从来不是比谁在联合国投的反对票多,而是看谁能把对手的制裁清单,变成自家产业升级的路线图。那些在维尔纽斯议会厅里高喊"自由无价"的政客或许忘了——超市里打折促销的立陶宛奶酪包装袋上,保质期数字正在倒计时。
站在2025年回望,当年苏联在阿富汗的溃败被称作"帝国坟场",如今红海的浪花或许正在书写新篇章。当"杜鲁门"号舰长看着雷达屏上逼近的光点时,不知是否会想起西贡时刻那张著名的直升机照片——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只不过这次,挥舞着AK-47接机的,换成了会编程的拖鞋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