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的印度,正上演着一场荒诞的政治风暴。外交部长苏杰生和外交秘书唐勇胜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社交平台涌入数万条辱骂,家庭隐私遭全网曝光,甚至有人扬言要“线下处决”。而总理莫迪却躲在总理府里装聋作哑,任由这场闹剧发酵。这场看似针对外交官的“全民审判”,实则暴露了印度政治深埋的定时炸弹。

一、停火协议点燃民族主义火药桶
5月10日印巴突然宣布停火,成了这场风暴的导火索。此前印度高调发动代号“辛杜尔”的军事行动,官方媒体铺天盖地宣传“击落巴方18架战机”“零伤亡夺取战略高地”,莫迪还亲临空军基地剪彩庆祝。在政府构建的“信息茧房”里,印度民众真以为胜券在握,停火消息犹如一盆冷水浇在滚油上——明明“即将胜利”,为何突然收手?
民众的愤怒迅速找到出口:苏杰生接受采访时提到“行动前通知巴方打击目标”,被曲解为“通敌泄密”;唐勇胜宣布停火的发言“和平才是最终胜利”,被嘲为“软骨头的投降派”。极端网民甚至扒出苏杰生儿子在美国智库工作、唐勇胜女儿参与国际难民援助的陈年旧事,PS伪造“密会巴方官员”视频,在外网播放量超50万。这场网络暴力已超出理性范畴,演变成集体癔症。

二、莫迪的“赢学叙事”玩砸了
这场闹剧的根源,要追溯到莫迪执政十年的“赢学教育”——用虚假胜利喂养民族主义情绪。从2014年上台开始,莫迪政府就擅长把丧事办成喜事:战机坠毁说成“飞行员英勇牺牲”,经济下滑吹成“战略性调整”,连边境冲突都能包装成“震慑邻国的大捷”。这种叙事短期内凝聚了民意,却让民众活在虚幻的“强国梦”里。
此次印巴冲突中,印度实际损失惨重:阵风战机被击落、S-400防空系统失灵、西部军区展示的“战利品”被揭穿是自家导弹残骸。但政府战报仍宣称“全面胜利”,直到停火打破谎言。莫迪的沉默恰是心虚表现——若承认停火的真实原因(如军事受挫或美国施压),等于戳破十年编织的“赢学”泡沫;若力挺外交官,又会得罪基本盘。进退两难之下,他选择让下属当替罪羊。

三、民粹怪兽开始反噬
这场风暴暴露了印度社会的深层撕裂。68%民众要求彻查军方真实战损,72%认为政府用假消息糊弄国民。反对党国大党趁机发难,将停火讽刺为“辛杜尔交易”,指控莫迪“出卖国家利益”。更危险的是,极端民族主义已失控:外交官家庭住址被挂上网,年轻公务员集体辞职,社交媒体涌现“处决叛国者”话题。这让人想起一战后的德国——民众不愿相信战场失利,转而寻找“内部叛徒”。
莫迪或许以为沉默能自保,却低估了民粹的破坏力。当“爱国”成为网络暴力的免罪金牌,任何理性声音都会被吞噬。今天遭网暴的是外交官,明天就可能轮到军方将领甚至总理本人。正如印度学者所言:“用谎言投喂的民粹怪兽,终会反咬饲主”。

四、外交与国际信誉遭重创
这场闹剧正在摧毁印度的外交根基。苏杰生团队曾成功斡旋马尔代夫债务危机、推动与阿联酋自贸协定,如今却因家人遭威胁而关闭社交账号。唐勇胜为自保限制账号权限,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事件还引发连锁反应:IMF在冲突期间批准向巴基斯坦提供10亿美元贷款,被印网民归咎于“外交软弱”;美国趁机宣称“促成停火”,进一步打击印度国际形象。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决策机制的扭曲。外交官今后或将优先考虑“政治正确”,而非专业判断。若印度外交沦为讨好键盘侠的表演,其“入常梦”恐怕永远只是梦。正如《环球时报》评论:“当情绪绑架外交,大国之路必然崎岖”。

五、牛粪糊的强国梦该醒了
这场危机折射出印度的根本矛盾:既想在国际舞台扮演“负责任大国”,又要迎合国内极端民族主义,二者本质相斥。莫迪政府用虚假宣传掩盖的,是触目惊心的现实——财政赤字飙升至7.2%、卢比贬值15%、1%富豪掌控58%财富。当“赢学叙事”再也遮不住经济颓势,民族主义就成了转移矛盾的唯一工具。
历史早已给出警示。二战日本靠“大本营战报”维持狂热,最终走向毁灭;今日印度若继续自我催眠,恐将重蹈覆辙。正如观察家所言:“靠牛粪糊的摩天楼,经不起真相的风吹”。14亿人的愤怒看似汹涌,实则是集体焦虑的宣泄。莫迪若继续装聋作哑,待民粹怪兽彻底失控,印度恐将陷入比印巴冲突更危险的深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