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诚公司过去依赖离岸架构转移风险,但在本土民生工程中底线失守,可能动摇其“商业信誉基石”
涉嫌贪污造假、偷工减料,李嘉诚旗下一住房项目出事,10人被捕。
2025年5月21日,香港廉政公署(ICAC)宣布展开代号“战鼓”的执法行动,侦破一宗涉及观塘安达臣道住宅项目的贪污造假案。
这一地块为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于2020年以49.5亿港元竞得,系“港人首置盘”项目,计划建设6栋近3000户住宅,其中1000套以市价八折供应首次置业者。
丑闻曝光,产生叠加效应,让李嘉诚的商业帝国陷入双重危机。
贪腐细节曝光
香港廉政公署在行动中先后拘捕10名男子,年龄介乎29至52岁,包括一名总承建商的员工、五名分判商的东主、经营者或员工,以及四名涉案顾问公司的驻地盘监督工程人员。他们涉嫌触犯行贿、受贿、串谋诈骗及使用虚假文件等罪名。
经查,被捕人士涉嫌通过行贿负责地盘监督工程的总承建商员工,以及工程顾问公司的驻地盘监督工程人员,换取对方宽松监管地盘分判商进行的钢筋工程,容忍不符图则设计的工程质量。
香港廉政公署执行处总调查主任雷家聪表示,廉署较早前接获贪污投诉,指负责监管的工程公司有驻地盘工程人员可能受贿,容许不符合工程图则的施工质量,遂展开调查。

最初投诉仅涉及屋苑六座大厦中的其中一座,但廉署调查发现,该屋苑全部六座大厦均存在钢筋配置与图则不符的情况,表现为钢筋“疏咗、少咗、幼咗、冇咗”(粤语:钢筋稀疏、数量不足、变细、缺失),以及出现位置偏移等问题。部分关键结构如横梁的钢筋间距甚至扩大30%,扎铁工人数量亦被削减以节省成本。
调查显示,钢筋工程分判商为牟取暴利,通过行贿总承建商员工及工程顾问公司驻地监管人员,换取对施工质量的“宽松监管”。贿赂形式包括现金红包、代付奢华消费如夜总会消遣,以及礼品等——对内地的建筑工地而言,这是多少熟悉的味道。
目前,涉事楼盘已被屋宇署勒令停工,廉政公署正评估安全隐患,并要求发展商提交补救方案。
长实集团回应与责任争议
长实集团在事件曝光后迅速回应,称“高度关注此案,支持廉署行动”,并已初步完成工程检视,正与房屋署商讨后续处理。
然而,公众质疑其作为发展商是否对分包商资质审查及施工监管存在失职。尽管长实集团未直接涉案,但廉政公署指出,注册承建商及建筑专业人士需对工程质量负总体责任,而涉案顾问公司人员通过伪造文件误导发展商,暴露出监管链条的漏洞。
事件对长实集团股价造成短期波动:5月22日股价下跌1.67%,23日微涨0.15%,收报32.9港元/股,总市值1151亿港元。
在5月22日的股东大会上,长实集团主席李泽钜虽未直接回应事件,但强调“小心驶得万年船”,称长实集团财务健康且88%利润来自收租物业等经常性收入,暗示其业务结构可抵御风险。
民生工程何以沦为“豆腐渣”?
涉事项目作为香港政府缓解住房压力的“首置盘”,本承载市民安居期待,却因贪腐导致质量隐患。
业界分析指出,此类项目利润空间受限,分判商为压缩成本不惜铤而走险,而层层转包制度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温床。
廉政公署除继续调查外,宣布将成立专责小组,由工程师及测量师检视施工流程,并推动“诚建约章”计划强化行业诚信管理。未来拟引入科技手段以杜绝人为造假。
屋宇署亦表示将加强突击检查,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
若调查证实长实集团存在监管失察,可能面临业主集体诉讼及巨额赔偿。目前,3000户业主已要求公开质量评估报告,部分人考虑退房或索赔。
此外,项目停工导致的延期交房违约金及重建成本,或对长实集团现金流造成压力。尽管其2024年财报显示账面现金充足(银行借款527亿港元,流动性稳健),但净利润已同比下滑21.24%。
李嘉诚商业帝国的“本土危机”
“华人首富”李嘉诚,在办公室悬挂的左宗棠名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曾被奉为商业哲学,但此次事件拷问其是否真正践行。
同时,此次事件与长实集团近期另一争议形成叠加效应:2025年初,其拟向美国贝莱德集团出售43个国际港口的交易,因“威胁中国航运安全”引发风波,市值蒸发781亿港元。
分析认为,长实集团过去依赖离岸架构转移风险,但在本土民生工程中暴露的底线失守,可能动摇其“商业信誉基石”。
此次事件引发香港社会对资本伦理的广泛讨论。舆论批评部分企业将利润凌驾于社会责任,呼吁修订《建筑物条例》加重刑责。学者指出,香港楼市长期由少数财团主导,需通过政策引导打破垄断,并建立第三方独立监理机制。
当“首置盘”钢筋成为贪腐筹码,修复的不仅是楼宇结构,更是一个商业帝国对社会的诚信承诺。廉政公署的“战鼓”已敲响,香港法治与资本伦理的重构,应籍此迈出关键一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