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新社报道,5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法新社记者提问,昨天以色列军方在约旦河西岸北部城市杰宁向多国外交使团鸣枪警告,其中包括一名中国外交官。外交部对此有何评论?毛宁表示,中方高度关注相关事件,坚决反对任何威胁外交人员安全的行为,要求开展全面调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毛宁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约旦河西岸的形势持续紧张,中方敦促有关方特别是以色列不要采取任何进一步激化矛盾的举动。
5月21日上午,约旦河西岸杰宁难民营东侧铁门处,一场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了中东本已脆弱的平静。由中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外交官组成的代表团,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组织下,正按计划考察当地人道主义状况。但没想到,迎接他们的不是和平的对话,而是以色列士兵的连番枪击。现场视频记录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当代表团成员在离以军士兵约73米的铁门另一侧接受采访时,密集的枪声突然响起。至少七发子弹划破空气,枪响后,外交官们惊慌失措地紧贴墙壁撤离。

超过20国的外交使团(资料图)
对此,以色列军方迅速表态,称已就事件初步调查结果与代表团成员进行了沟通,并表示歉意。同时对此解释称,是因为代表团当时偏离了获准的行进路线,驻扎在该区域的以军士兵随即才选择了鸣枪示警。不过从现场视频可以清晰地听到,以军士兵当时是针对外交使团至少连续开了三次枪,第一次是急促的3声枪响,在外交人员还没有反应过来之际,又是一声枪响,随后在外交使团纷纷上车撤离的时候,以军依然在持续鸣枪。显然,以色列就是在企图恐吓在场人员,而非单纯地鸣枪示警。
但巴勒斯坦方面直接甩出证据:访问路线提前10天与以方敲定,代表团当时在大门外等候15分钟,全程无任何越界动作。更讽刺的是,枪击地点距离2022年以军射杀巴勒斯坦记者希琳·阿布·阿克勒的位置仅数百米——历史悲剧的重演,让这场“误伤”显得格外刺眼。事件一出,全球炸锅:欧盟、加拿大、土耳其等20余国集体谴责,法、意、葡等国连夜召见以色列大使,中国外交部更撂下重话——“必须全面调查,确保此类事件永不再发生”。

内塔尼亚胡(资料图)
要知道,外交官代表的是国家,对他们的威胁等同于对国家尊严的挑衅。中国这次表态还算克制,换作某些暴脾气国家,恐怕早就召集大使抗议了。约旦河西岸的乱局不是一天两天了。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军事行动,加上巴勒斯坦人的反抗,让这片土地成了火药桶。但这次事件暴露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以色列军队的规则正在失效。过去他们至少会避开外交车辆,现在连这点底线都不要了。如果连外交安全都无法保障,国际社会还怎么相信以色列能控制局
面?以后谁还敢去约旦河西岸?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以色列士兵在那一刻扣动了扳机?分析人士推测了三种可能:第一,当地的以色列军队长期在高压环境下执行军事任务,养成了草木皆兵、先开枪再说的坏毛病,反应过度。第二,以色列内部的指令传达出了问题,前线士兵压根儿就没收到外交使团要来的通知,把人当成不明身份的威胁了。第三种可能性,就有点阴险了:或许以军明知道对方是外交官,但故意鸣枪,就是想给国际社会传递一个强硬的挑衅信号——别来指手画脚。

以军(资料图)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近年屡屡挑战国际法底线,《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明确规定,外交人员享有“不可侵犯权”,但以军此次公然开枪,暴露出对国际规则的漠视。其底气或许来自美国的纵容,尽管22国联合声明要求以方开放加沙人道救援通道,但美方仅口头呼吁“克制”,未采取实质施压。中方的强硬发声,既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全球治理底线的坚守,如果放任强权逻辑蔓延,战火吞噬的将不仅是加沙,更是国际社会苦心维系的秩序根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