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49年9月,南洋华侨总会会长陈嘉庚找到毛主席与周总理,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想到这个问题,居然大大影响了厦门未来的发展。

陈嘉庚问,厦门是侨胞城市,长期居住大量华侨,那么厦门市长能否由闽南人或华侨担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听了以后似乎想起了一个人,转头询问周总理新四军那个很会打仗的县长现在在哪里?周总理回答,此人名叫梁灵光,现在叶飞兵团当参谋长。

毛主席提到的梁灵光时年仅33岁,出生于福建永春,既是闽南子弟,也是马来西亚归侨。

他生长于富商家庭,却在15岁时因“九一八事变”放弃留学日本的计划,转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梁灵光在马来西亚组建“华侨抗日救国会”,还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时政评论痛斥揭露日本侵华的恶行,回国后于苏北敌后组建抗日武装,以“苏中七战七捷”支前工作闻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梁灵光,真灵光”。

郭村战役中,梁灵光率部投奔新四军,陈毅元帅还亲自下厨为他炒了盘回锅肉,此后他再率部突袭敌军,为黄桥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这位“儒将”既能带兵打仗,又擅长地方治理,其闽南籍贯与华侨背景,恰好契合陈嘉庚的提议。

陈嘉庚的提议并非偶然,他出生于厦门集美,之后在南洋打拼将近半个世纪,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厦门故土。

于是他倾资创办了厦门大学,抗战期间还组织南洋华侨为祖国捐款超过13亿元,同时动员华侨机工回国支援滇缅公路运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陈嘉庚心里始终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直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

此时的厦门作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侨眷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且与台湾隔海相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陈嘉庚深知,选派熟悉侨情、兼具军事素养的闽南籍干部主政,既能凝聚侨心,又能巩固海防。

厦门解放后,梁灵光奉命离开29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厦门市市长。

此时的厦门满目疮痍——国民党败退前炸毁电厂、码头,封锁海上交通,城内物资匮乏,特务活动猖獗,梁灵光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封锁、恢复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稳定局势后,梁灵光依托侨乡优势,通过海外侨胞引进资金和技术,重建被炸毁的基础设施。

1950年,梁灵几次拜会归国居住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共同探讨跨海通道的可行性,最终两人决定在在高崎与集美之间建造一条海堤(高集海堤)。

随着这项工程的竣工,厦门岛不再孤悬于外,与大陆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延续千年的孤岛状态终于成为了历史。

与此同时,梁灵光很注重侨务工作,不仅设立华侨服务社帮助归侨解决就业和生活问题,还吸引了更多侨资参与厦门的建设。

到 1955 年卸任时,厦门已经从封闭的海防前沿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初步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灵光主政厦门期间,和陈嘉庚已是同甘共苦的战友情谊,两人多次实地勘察海堤工地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鹰厦铁路通车时,陈嘉庚就曾对梁灵光感慨,当年办厦大尽有人嘲讽说南蛮之地办不出大学,如今修铁路,又有人说“石头缝里跑不了火车”。

两人看着现如今的厦门,心里满是欣慰。

1980年,梁灵光调任广东省委书记,推动经济特区建设,将厦门的侨务经验推广至全国。

梁灵光晚年回忆,厦门的经历让他明白,侨胞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梁灵光逝世,遵照遗愿,他的骨灰撒在厦门海堤边,这座由他亲手参与建设的丰碑,永远见证着一位归侨市长的家国情怀。

陈嘉庚的建议与毛主席的决策共同成就了梁灵光从“打仗县长”到“改革闯将”的传奇,这段历史不仅彰显了华侨在新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更揭示了一个真理——

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平凡的生命也能书写不平凡的篇章。

厦门海堤纪念碑上至今还有“移山填海”四个大字,这是对工程奇迹的赞誉,同时更是对无数像陈嘉庚、梁灵光这样的爱国者的永恒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 厦门大学新闻网:《厦门史海钩沉:厦大为何选址岛内——陈嘉庚先生与厦门发展的故事》(2020年7月20日)

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梁灵光——从沙场“儒将”到改革开放先锋》(2022年6月13日)

3. 厦门史志网:《梁灵光:首任厦门市市长》(2025年4月22日)

4. 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陈嘉庚与厦门海堤》(2022年10月24日)

5. 台海网:《梁披云 梁灵光:泉州豪杰兄弟 共筑家国梦》(2020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