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新冠疫情自3月份开始,已持续近3个月,属于一次正常的波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向记者表示,从近几年情况看,新冠疫情一般半年到一年会有一个流行高峰,预计此波疫情将在5月下旬达峰。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以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记者注意到,本轮疫情流行水平尚未达到去年峰值(21.1%)。中国疾控中心此前预计,4至5月的疫情波动不会超过2024年夏季,引发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月下旬或达峰值

社交平台上,近期很多网友晒出“两道杠”,吐槽“又阳了”。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门诊的新冠患者数量有所增加,其中儿科病房中新冠引发的肺炎、喉炎病例明显增多。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3月31日至5月4日,全国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由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由3.3%升至6.3%。

李侗曾表示,自2023年年初我国对新冠感染实行乙类乙管后,以及全球逐步取消新冠管控措施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一般半年到一年就会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针对近期新冠阳性率升高的具体原因,他进一步解释,一方面是很多人距离上次感染已有半年甚至一年以上,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逐渐减弱或消失;另一方面是病毒持续变异,尤其是奥密克戎毒株的XDV亚分支NB.1.8.1,其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强。此外,“五一”假期人员密集流动也是促使病毒传播加速的因素之一。

不过,记者注意到,尽管本轮疫情形成一个小高峰,但未达到去年21.1%的峰值。李侗曾预计,本轮疫情或于5月下旬达到顶峰。“目前北方部分省份新冠病毒阳性率已开始下降,中部一些省份增长趋缓,南方地区虽然还在上升,但根据其他地区的趋势判断,应于5月下旬达到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钟南山:不必恐慌,要重点关注这一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9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对新冠病毒流行趋势做出最新判断。

“这一轮新冠感染整体上可防可控,不必恐慌。”钟南山提醒,对于部分65岁以上且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存在一定危险,建议感染者要在48小时内尽快服用特效药,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和民得维等,避免发展成为重症。奥司他韦等用于治疗流感的药物,不可用于新冠病毒治疗。虽然目前国产特效药效果好,但因为这些药物均没有在0-5岁儿童群体之中进行临床试验,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小孩使用特效药物是安全且有效的;所以当家人已有不舒服情况时,建议做好严格隔离,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小孩。

这一轮新冠病毒流行形势会怎么变化?钟南山预测,目前仍处在爬坡阶段,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持续6至8周时间。

“这一轮新冠疫情与之前相比差别不大。”钟南山说,早期症状表现相似,表现为发烧、头疼、全身疲劳、嗓子疼。但这一次临床反映,刀片嗓的症状更明显一些,另外咳嗽也多一些。

他认为,流行毒株XDV传染性还是强的,但是它的致病力相对较弱。

近期以来,很多人开始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对新冠病毒来说,有防护效果吗?

钟南山建议,在空气不太流通的地方戴好口罩。

这波疫情会影响即将到来的高考吗?哪些人群需要重点防护?最新应对策略查收→专家解读:会持续多久?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表示,此次流行即将见顶,6月5日前后阳性率或降至8%-10%,6月中下旬可能回落至5%以下,不影响高考正常进行。

重点人群:这3类人需加强防护

尽管多数健康人群感染后症状较轻(如咽痛、低烧、短暂乏力),但以下人群仍需警惕:

1.60岁以上老年人

2.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肿瘤患者)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放化疗患者、器官移植术后人群)

5步防护指南: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

1.戴口罩:在商场、医院、地铁等密闭公共场所建议佩戴。

2.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扎堆,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

3.勤通风:室内每天至少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4.健康生活: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勤洗手。

5.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休息,必要时就医。

温馨提示:若身边有人感染,建议加强自我健康观察,但无需过度恐慌。

新冠小高峰虽至,但整体可控。科学防护、重点人群早干预是关键!转发提醒家人朋友,尤其是家中的老人和有基础病的亲属,平安度过这波疫情!

来源:安全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