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好不好?尖端科研+国家工程,多学科协同打造未来人才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未来学科" 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更成为重塑本科教育范式的核心驱动力。上海率先布局11个未来学科领域,构成了面向2035 的战略学科集群,以解决 "卡脖子" 技术和全球性挑战为导向,助力本科教育体系的全方位革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学科”如何革新教育方式?人工智能是关键一环,经由它实现的个性化学习,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程度等因素,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并推动了虚拟教学、智能教学系统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高效。

围绕“工程智能”这一角度,同济大学成立五个研究院,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工程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未来学科、彰显该校突破 “卡脖子” 技术方面的坚定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程智能研究院以聚焦工程智能基础模型与工程智能体的关键技术突破,结合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汽车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系统推进工程领域研究创新、产业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智能化范式转型。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面向国家医学人工智能发展需求,重点攻关通用医学大模型、医疗数据智能治理系统、医学人形机器人等,革新智能医学教育体系。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整合土木、环境、测绘、力学、材料、机械、交通、建筑等多学科力量,助力川藏铁路、南极科考站、月球基地等国家重大工程,引领国际极端环境建造科学研究。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围绕“医疗康复机器人、智能制造机器人、极端建造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智能机器人创新高地。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发挥航空、交通、测绘、管理、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优势,打造掌握高端技术的人才的摇篮。

如此细致且深入的布局,与同济相关学科的实力有关。

如在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同济建有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流学科,“建筑与建成环境”在最新QS排名高居全球第11位。累计发行十本期刊,在国内外均产生重要影响,形成“健康韧性、低碳绿色、遗产更新、数字智能”等研究方向,致力于解决高密度未来城市的关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械领域,同济拥自主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精密机械与智能感知、智能工程机械、城市建筑节能、城市城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一流学科,并承担建设上海市未来学科——自主智能机器人的重任。

人工智能领域,同济围绕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等学科建立起完善的科研教学体系,近5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IEEE杰出ITS应用奖1项,国内协会学会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优青项目、重点类项目、重大项目课题等11项......

同济大学在未来学科建设中展现出领先行业的战略视野与行动力,其率先布局的 “工程智能” 领域五大研究院,已构建起人工智能与工程、医学、建造、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多维度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在科技革命浪潮中锚定先发优势。这所始终走在学科变革前沿的高校,推荐同学们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