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近日再度显现其制衡效能,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关税政策遭遇司法系统当头棒喝。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最新裁决,特朗普今年4月2日以"对等关税"名义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的关税被阻止。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美国不再对中国商品加关税了?并不是这么理解的,要搞清当前局面,需从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时空脉络展开剖析。

追溯至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2018年启动的首轮关税战构成中美贸易摩擦的起点。这批针对中国商品单独加征的10%-20%关税已成为既成事实,其法律基础和实施框架经多年运作已趋稳固,短期内不存在调整可能。
真正的变量集中在今年新增的两项关税措施:2月与3月接连出台的"芬太尼关税",以及4月推出的全球性"对等关税"。
"芬太尼关税"以打击毒品泛滥为名,实则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将安全问题与贸易议题挂钩的策略,该政策分两次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形成20%的叠加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单边制裁迄今未遭遇司法挑战,其法律有效性仍在延续。
相较之下,4月启动的"对等关税"则呈现不同命运。央视报道明确提及“美国联邦法院阻止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在4月2日‘解放日’宣布的关税政策生效”,也就是在中美联合声明发布后双方互加的10%关税。

因此,今年一共加征30%的关税,20%的“芬太尼关税”不受美国法院判决的影响,仅是10%的“对等关税”被冻结了,而且还不是彻底取消。
当前裁决仅相当于初审判决,特朗普政府已启动上诉程序。按照美国的司法审判制度,案件最终可能摆到联邦最高法院面前。值得注意的是,现任最高法院由9名保守派大法官主导,其中6人是比较支持特朗普的保守派。
这种意识形态倾向为案件走向增添变数,若保守派阵营维持团结,完全可能推翻下级法院判决,使"对等关税"起死回生。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政策工具的替代空间。即便"对等关税"最终被判定违法,特朗普政府仍可另寻借口重启关税大棒。
历史上,"芬太尼关税"的出台路径提供了现实参照:通过特定议题包装,将关税措施转化为"精准打击"工具。这种策略既规避了全面加征的合法性风险,又保持了对华施压的战术灵活性。
综上所述,20%的“芬太尼”关税继续征收,10%的“对等关税”存在变数,特朗普政府有机会和方式让这项加征继续保留,至少是对中国进口商品保留。

面对复杂局势,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误判局势。
对外要构建"反制工具箱",善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等国际规则,同时加快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分散市场风险;对内则要深化供给侧改革,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提升产业附加值,让内需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锚,唯有练好内功,方能在国际博弈中掌握战略主动。
别把希望放到别人身上,尤其是和美国法院,毕竟人家再怎么斗法只是他们内部的事情,就好比共和党与民主党虽然吵得不可开交,但在打压中国的态度上是一致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