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现在社会里有些事儿看着特别拧巴。那些手里有点积蓄的老头老太太,身边总有人盼着他们"走得痛快";倒是每月拿高额退休金的老人家,又有人怕他们"太早歇着"。这事儿说出来都让人牙根发酸,活脱脱就是钱把亲情烫出个窟窿眼儿。
1.老话讲"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现在用到骨肉至亲身上,还真不是瞎说。
您瞅那些存款厚的老辈人,儿女们表面上端茶倒水殷勤得很,可那眼神飘忽的样儿,分明是盯着存折上的数儿。老人家硬朗时候,那存折就像块烧红的炭,捧着怕烫手,扔了又可惜。偏有些人就盼着火灭了,好伸手去扒拉灰里的余烬。这哪是尽孝?分明是蹲在棺材边等遗产,把养育之恩都兑换成利息算了。
2.再说拿退休金的老人,那处境更叫人唏嘘。
有些子女跟防贼似的盯着工资卡,生怕老人手松了扣。您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说的就是这种荒唐——口口声声盼长寿,其实巴不得老人多活俩月好领退休金。这种变了味的孝道,就跟发霉的年糕似的,看着是那么回事儿,咬下去全是馊味儿。
3.要我说啊,这事儿病根儿在哪儿?
老祖宗早看透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现在有些人把"利"字看得比亲爹还亲,满脑子都是"钱能通神"的歪理。您看那些为老养老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到头来还不是在算"护理费怎么报销""遗产怎么分割"?亲情成了账本上的数字,孝心变成Excel里的公式,这世道能不寒心吗?
4.要我说解决办法也简单,记着三招:
第一,多念叨"百善孝为先",别光嘴上说,得把"孝"字拆开看——老在上子在下,这才是本分。
第二,学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别把老人当ATM机,要当自家佛龛供着。
第三,记住"厚德载物",存折厚不如心肠厚,黄金有价情义无价。
您细琢磨,那些真正孝顺的,哪个不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实在人?
反倒是那些算计遗产的,到头来准落个"树倒猢狲散"。要我说啊,趁老人还硬朗,多陪他们唠唠嗑比啥都强。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才对着存折哭天抹泪——那上面的数儿再好看,也比不上老人临走前攥着你的手说句"不后悔"。
记着啊,钱能买来金丝楠木棺材,买不来临终那口热乎气儿;能雇人披麻戴孝哭丧,买不来半夜起来喂药的良心。老话讲"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这贤字里头,可藏着做人的根本呐。
你身边有类似现象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