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不少国有企业都在迅速崛起,其中小米品牌特别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雷军的带领下,小米集团的营收情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过,如果仔细观察近三年的数据,会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波动。
2022年,小米集团的总收入达到了2800亿,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变为2710亿。至于2024年的数据,则让人感到十分惊讶。这一年,小米的营收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


2022年
2022年的消费电子市场可以用“极端困难”来形容。全球供应链频繁出现问题,就像得了感冒一样反复发作,而消费者则变得格外谨慎,购买力下降得比手机设计还要一致。根据行业数据,当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下降了11.3%,创下了十年来的最大跌幅。
尽管如此,小米却在全球手机销量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共售出了1.5亿部手机,稳居全球第三的位置。尤其是Xiaomi 13系列的推出,让小米在中国高端安卓市场的4000-6000元价位区间内连续七周占据首位。

全年收入达到2800亿的背后,是小米近乎“疯狂”的战略投入:全年的研发支出高达160亿元,其中有31亿专门用于智能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
为了赢得用户的信任,小米在手机售后服务政策上投入了7亿元进行升级。这份努力没有白费,截至2022年底,小米AIoT平台连接的设备数量(不包括手机和平板)接近5.9亿台,形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

那一年夏天发布的Xiaomi 12S Ultra首次搭载了两颗自主研发的芯片澎湃G1和P1,并将一英寸大底与徕卡影像技术完美结合,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的深度挖掘,成为了小米应对市场挑战的两大引擎。

当其他厂商缩短保修期时,小米却将部分机型的保修时间延长至三年,并且将售后网点扩展到2200家。这样的举措带来了明显的回报,AIoT设备的连接数达到了5.89亿台,其中智能电视年销量突破1200万台,相当于每卖出三部手机就能带动一台生态链产品的销售。在深圳华强北,小米生态链产品的利润率甚至超过了手机本身。


2023年
原本以为寒冬已经过去,然而小米2023年的财报却让人感到意外,总收入为2710亿元,同比下滑了3.2%。核心业务手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收入减少了5.8%,降至1574.6亿元,出货量为1.46亿台,同比下降了3.3%。

不过,在低谷中依然展现了惊人的韧性。虽然收入有所下滑,但净利润却暴涨了126.3%,达到193亿元,账上现金储备更是高达1363亿。因此,雷军被称为“北京现金王”绝非浪得虚名。为了稳定市场信心,小米果断拿出15亿港元回购股票,向外界表明其资金充足,战斗意志依旧坚定。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年末,小米对高端化战略的坚持终于在第四季度得到了回报,手机收入猛增20.6%,达到442亿,高端市场份额成功登顶。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米SU7在技术发布会上的亮相全面对标保时捷。SU7的定价策略经过37轮推演,基础版售价29.9万,比Model 3便宜3万,但却多出了HUD抬显和空气悬挂。

顶配版敢卖34.9万的底气来自于自主研发的超级电机V6s,其转速高达21000rpm。预售开启仅4分钟订单就突破一万,27分钟冲破五万大关,这辆尚未量产的车已经提前点燃了市场的期待。

2024年令人惊喜
2024年,小米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总营收达到3659亿,同比增长35%,净利润增长41.3%,达到272亿。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季度单季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雷军提出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终于变成了现实,手机、汽车、大家电三大业务齐头并进。

手机业务强势回归,收入增至1918亿,增长21.8%,全球出货量达到1.69亿台,增幅达15.7%。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30%。而汽车业务方面,上市仅9个月的SU7交付量达13.7万辆,贡献了328亿收入。尽管创新业务净亏损62亿,但其首年的收入已超越了一些新势力车企。

打开米家APP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科幻世界,9亿台IoT设备编织成了一张庞大的网络,同比增长22.3%,有1830万个家庭拥有5件以上的小米智能设备。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达到1.37亿人,相当于每十个网民中就有一人在用它控制家居设备。
技术储备更是空前强大,241亿的研发经费增加了将近25.9%,支持着2.1万名工程师的工作,337亿的现金储备也让投资者更加放心。

实际上,小米能够在三年后实现“逆袭”,背后有着明确的战略部署。当2022年整个行业都在削减研发预算时,小米却反其道而行之,投入了160亿。这笔钱后来转化为了澎湃芯片、一英寸大底以及SU7的三电系统。三年累计近600亿的研发投入,甚至超过了某些车企十年的总和。

购买小米手机的用户中,有30%会同时购买智能音箱;SU7车主提车时,平均还会额外购买2.3件米家产品。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模式,使得小米电视、空调等大家电业务在2024年实现了47%的增长。分析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米家APP更新时,小米的股价就会随之波动。

从最初的1999元旗舰到如今的6999元Ultra,小米只用了五年;从一个手机制造商到能够与保时捷抗衡的车企,仅仅用了三年。当小米电视销量跃居中国第一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与SU7之间的协同效应,车载系统可以无缝续播家中电视内容。

这种场景渗透能力让传统车企措手不及,更可怕的是数据闭环的作用,SU7收集的路况信息可以帮助优化手机导航,家庭用电数据则指导充电桩调度。截止2024年底,小米生态数据池已经达到230PB,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藏书的1.5万倍。

从2023年的意外下滑到2024年的强势反弹,小米这场“过山车之旅”揭示了科技企业的生存之道。在寒冬中敢于重仓技术,三年研发投入近600亿,低谷时期坚持高端化转型,比如用SU7对标保时捷,更重要的是利用生态力量打破增长天花板。

当摩根士丹利看好其“手机+电车+AIoT”的铁三角竞争力,市值突破万亿港元大关时,小米已经用3659亿的答卷证明,真正的巨头不仅能穿越断崖,还能在深渊边缘搭建通向未来的桥梁。这场惊心动魄的V型反转,无疑是对中国科技企业韧性的一次精彩展示。
主要信源
小米集团:2024年总营收3659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中国日报网2025-03-18 20:33“会有点贵 但相信大家会认可”!小米2023年业绩出炉 汽车也有新消息!——证券时报2024年03月20日小米2022年实现营收2800亿元 基本盘稳固发展——央广网2023-03-24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