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精心准备18个月,在俄乌谈判前打了普京政府一个措手不及,让俄罗斯蒙受“耻辱一日”。

俄乌在伊斯坦布尔开启新一轮谈判前,乌克兰采取了预想不到的行动,对俄罗斯纵深的军事目标发动了三年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重点打击俄罗斯的战略空中力量,就连远在西伯利亚的战略机场也成了目标。

这事乌克兰筹备了一年半。他们说炸了四十多架飞机,包括能飞很远的大飞机,光维修就要花俄罗斯二十个亿。泽连斯基说这次行动很成功,所有人安全撤退了。可俄罗斯不承认,说只损失了两三架轰炸机,其他飞机修修还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那边说抓到了几个参与的人,但乌克兰坚称都撤回来了。最近卫星照片显示双方都说的不太准,到底炸了多少不清楚,但肯定没乌克兰说的那么多,俄罗斯自己统计的也少。

对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当头棒。国内腹地的军用机场遇袭,暴露出俄军在防空预警、后方安保等方面存在漏洞。战略飞机作为俄罗斯重要的威慑力量,若真遭受如此惨重损失,将严重影响俄军后续作战计划与战略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攻击最令人拍案叫绝,也最凸显非对称智慧的,是其独特的投送方式。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无人机并非传统意义上从边境起飞硬闯防线,而是被拆解后伪装成普通货物,藏匿在卡车里,预先运抵目标机场周边。

这辆来历不明的卡车能在军事重地附近停留而不被察觉,本身就是对俄方地面警觉性的莫大嘲讽。据说,这些卡车经过精心改装,内藏玄机,抵达攻击位置后,能远程指令开启顶部舱盖,放出小型无人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甚者推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部分无人机的组装和调试可能就在俄罗斯境内秘密完成,赋予了它们“本土制造”的新定义。这些无人机据称经过人工智能训练,专门用于识别并精准打击特定的地面目标,比如博物馆里的图-95“同款文物”成了训练素材,让它们成为战略轰炸机的克星。

这种“卡车变航母”或“移动发射台”的模式,几乎完美绕过了俄方层层叠叠的边境监控和远程雷达网。它将潜在的攻击原点,从国界线一下子推到了对手的腹地深处,理论上可以是任何一条公路边、任何一个村镇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完全模糊了传统的防御边界,是典型的以小搏大、以巧破拙的非对称策略成功范例。对于俄方来说,这种防不胜防的感觉,或许比具体的损失更令人沮丧,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熟悉的防御体系,已经面临被从内部瓦解的威胁。

关于此次袭击到底取得了多大战果,俄乌双方给出了如同天上地下的不同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克兰方面洋洋得意地宣称行动成功,一举击伤或摧毁了超过40架俄军战机,尤其点名了图-95、图-22M3等战略轰炸机,预估给俄方造成超过20亿美元的损失,甚至放出摧毁了俄军三分之一远程轰炸机队的豪言。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参与行动的乌方人员已经安全撤回,毫发无损。

俄罗斯对此的回应则显得轻描淡写,虽然承认部分机场遇袭,但坚称受损飞机数量极少,多为起火或轻微损伤,没有人员伤亡。并且很快宣布逮捕了几名涉案人员,似乎意在迅速平息事态,证明损失微不足道且已得到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独立观察者和最新卫星图像分析,提供了更为居中的评估。尽管远未达到乌方吹嘘的40架,但被摧毁或严重损毁、基本报废的战略轰炸机和运输机数量仍在10架左右。这绝对不是微不足道的损失。

要知道,这些大部分是苏联时代留下的宝贵遗产,如图-95和图-22M3早已停产或产量极低,损失一架就少一架,意味着俄罗斯战略空中力量的永久性削弱,短期内几乎不可能补充。

此次袭击造成的,不仅仅是地面上那些损毁飞机的残骸。更重要的是,它如同手术刀般切开了俄罗斯情报和军事体系内部的深层裂痕,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信任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情报系统的失灵令人瞠目结舌。长达一年半的精心策划,能够在俄罗斯广阔的国土上完成人员渗透、设备部署、车辆改装,甚至包括可能的无人机秘密组装等一系列复杂链条,而全然不被曾经以无孔不入著称的情报部门察觉。这与人们印象中那个拥有强大克格勃遗产的俄罗斯形成了巨大反差。

就连普京本人作为情报系统出身的领导人,面对这种深度的渗透,其个人的威望和掌控力都难免遭遇质疑。克格勃衣钵的继承者们——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等不同分支——此刻的内部较量,恐怕正因为此显得格外剑拔弩张,充满了讽刺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俄罗斯腹地的防空和地面警戒能力被剥得体无完肤。对于体型小、飞行高度低的无人机,尤其是近距离从地面放飞的型号,传统的雷达体系确实存在盲点。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何作为战略资产所在的空军基地,其周边的安全防范、对可疑车辆和人员的监控竟然如此脆弱。

俄方一些军事博主在社交媒体上怒不可遏地描述了袭击发生时,机场人员试图用撬棍甚至地砖去阻止卡车舱盖开启的荒诞景象,活脱脱一出黑色幽默。这不仅暴露了事发时基地应对混乱和反应迟缓的溃败,更让这些支持战争的博主担忧,这种基础性的防空和地面安保漏洞,似乎短期内难以有效弥补。一旦乌克兰方面找到了突破口,未来很可能故技重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具讽刺和羞辱意味的是袭击所采取的战术本身。有军事观察家指出,俄罗斯自己的军事分析师曾不止一次设想过利用伪装车辆将小型无人机运进美国本土,用来攻击其高价值的隐形战机或战略轰炸机。而这次,乌克兰却活学活用,把这个设想完美地用在了俄罗斯自己头上。

这次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发生在俄乌双方即将开启或准备开启新一轮谈判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机的选择并非巧合,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乌克兰显然没有回避谈判的意思,但他们也丝毫不担心会因此“破坏”谈判气氛,甚至可以说,这正是他们制造谈判筹码、增强自身话语权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举明确无误地向莫斯科传递了一个信号:乌克兰并非只能在前线被动防御,如果俄罗斯方面打算在战场上施加更大压力,或者跨越乌方划定的某些“红线”,乌克兰完全有能力采取更具创造性、更能触及俄方痛点的反击行动,让俄罗斯付出超出预期的代价。

同时,这也是向美欧盟友展示其韧性和战略反击能力的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证明乌克兰并非束手无策,即使面对俄罗斯这个庞大的军事机器,依然能策划并执行跨越遥远纵深的、具有实质效果和心理震慑力的打击。

在西方内部对援乌出现疲态、部分国家质疑乌克兰能否有效抵御俄罗斯攻势的背景下,这样的行动无疑能巩固盟友的信心,争取更坚定更持续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袭击发生后,克里姆林宫最初罕见地陷入了一阵反常的静默,没有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发布立场强硬的声明。这种沉默也许正说明了内部正在紧张地评估实际损失和影响,而基层上报的情况可能远比最初预想的要复杂和负面。

俄方会否因此临时叫停或推迟谈判?乌克兰或许正希望看到俄方流露出这种“恼羞成怒”或“示弱”的反应。但更可能的情况是,这次事件虽然极大地增加了谈判桌上的火药味,但并不会中断谈判进程。俄乌双方很可能将继续维持一种“边打边谈”的新常态——战场上的残酷较量与幕后或公开的政治博弈将并行不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必将寻求在前线或其他领域“找回场子”,而乌克兰则会试图巩固和利用这次行动带来的心理和战略优势。未来的局势,只会在这种复杂交织的冲突模式中继续演变。

无论最终战果如何认定,这次袭击都再次印证了现代冲突的新逻辑——传统的规模优势在非对称手段面前并非绝对,情报渗透的深度、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及象征性打击的影响,都可能在关键时刻重塑战场的态势。这一切,都为未来的冲突图景增添了令人不安的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