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共和国的将帅中粟裕大将的崛起绝对称得上突然,说一句彗星袭月也毫不为过。
其他将帅,如林总在红军时期就已经独当一面是红一军团的总指挥,彭总刘帅徐帅等无不是一方面统帅。
即使是同为大将的其他人也远超粟裕,陈赓是红四到红一主力师师长,徐海东更是军团长。
粟裕虽然是挺进师师长,但是挺进师本身不过四百多人,只是一支被打散的游击队,哪里比的是中央红军的主力师长。

到抗战时期粟裕与徐海东、陈赓、黄克诚等大将基本平级,新四军师长对应八路军旅长。
但论名声新四军可远远比不上八路军,粟裕的战绩相比较陈赓等人也差距较大,然而神奇的是粟裕在解放战争开始后却突然跃升成为野战军级别指挥官。
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军区主力北上东北,上级指示新四军领导人陈毅率部分部队前往山东,加强山东军区力量。

华中地区新四军剩余部队则组建华中军区与华中野战军,由粟裕出任野战军司令员、军区副司令员,一跃成为了野战军司令员级别指挥官。
而这也成为了粟裕的转折点,从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到华野副司令,粟裕开始如彗星般崛起,成为了新中国另一位超级统帅。
为何当时会让粟裕成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呢?

02
如果要看粟裕将军早期军事生涯的发展,那确实充满坎坷,其成长轨迹与同期将领相比显得尤为曲折,别说大将之首,最多也就是上将水平
粟裕1927年加入红军后基本就是一路打酱油,没有经历过太多大战也没有什么崭露头角的亮点。
而且粟裕不擅搞人际关系,在红七军团任参谋长时,因反对政委乐少华的冒进策略遭打压。

方志敏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后,粟裕率残部转入浙南游击战,但因电台损毁与中央失联,长期处于孤立状态。
中央红军长征后,粟裕率挺进师在浙西南开展游击战,但是其部队初期仅400余人,实力弱小装备差劲,甚至在1937年被直接误认为烈士了,可见此时粟裕存在感很小。
抗战时期新四军成立时,原红军师长级干部多任支队司令员(如陈毅、张鼎丞),而粟裕仅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直至1941年皖南事变后,粟裕升任第一师师长,但是并没有太多战果,本身也并不是井冈山“朱毛嫡系”。
可以说粟裕专注战役指挥的特质与当时“军政双优”的干部标准是存在错位的,这导致粟裕一直不太顺利。
直至解放战争时期大兵团作战需求凸显,其价值才被充分认可,粟裕才真正脱颖而出。

03
1945年陈毅率军北上,华中新四军急需重新整合,为何粟裕此时能脱颖而出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此时华中新四军已经无人可用了。
新四军自皖南事变后七个师,但是主力其实就是1-3师,第一师师长粟裕但是其部队被叶飞带着北上了。
第二师师长张云逸,资历够老,但是此时人家已经是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了,不在华中地区工作了。

第三师师长黄克诚,黄大将是井冈山出来的老人,其第三师也是八路军支援过来的部队,但是此时也已经北上去东北了。
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牺牲了,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去了中原军区,第六师师长谭震林也不是军事才华突出的人。
可以说纵观整个新四军,除了粟裕已经没有其他人可用了,因此只能把粟裕提出来当这个野战军司令了。

而且从粟裕让司令也可以看出来粟裕的资历问题,中央一开始提议由粟裕出任军区司令员,但是粟裕主动提出自己更适合担任副职。
于是最终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成为了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则是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如果从级别上来说粟裕和张鼎丞都是师长,但是粟裕早期的资历太差,不适合在老同志之上,于是主动让位于张鼎丞。
新四军七个师长留在华中的就剩下粟裕、张鼎丞、谭震林三个人,另外两个不擅长军事指挥,因此只能是粟裕,也只有粟裕了。

04
实际上粟裕的运气也确实很好,但凡当时在华中地区还有其他大将,按照资历估计都轮不到粟裕来独当一面。
而且粟裕能够成为野战军司令员,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此时的华中野战军很弱小,规模和影响都不大。
因为陈毅带着新四军主力北上,华中野战军正式组成时下辖四个纵队,主力都是扩编而来的部队,总兵力不过两三万人。

要知道黄克诚带着北上的新四军第三师,这支部队就包括了4个旅和3个特务团,兵力达到了三万五千人。
也就是说粟裕看上去是个野战军司令员,但是指挥的部队还不如黄克诚一个师多,这也是粟裕能够成为这一司令员的原因。
其他真正的大规模野战军,如晋冀鲁豫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那肯定是轮不到粟裕的,实际上如果黄大将不北上,彭雪枫不牺牲大概率这个司令也轮不到粟裕。

虽然此时的华中野战军很弱小,但是却给了粟裕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独当一面,独自面对国民党部队的进攻。
粟裕用一场苏中战役证明了自己,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粟裕自此彻底进入了中央和毛主席的视野里,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小透明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