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发了一篇文章,题为《谁来守护教师的“心”——对话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彭凯平教授经过对全国300多所学校、40余万师生的追踪研究,剖析当前教师心理困境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彭凯平教授说,他们团队调查了老师的心理状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身心疲惫,二是关系困境,三是责任过载,四是未来焦虑。一和三好理解。二是指老师常因工作冷落家庭与自己的孩子。四主要是指职称上升通道狭窄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确实比较实际,说明彭凯平教授的团队是认真调研的。现实中,老师评职称比较困难,名额少,竞争非常激烈,而对于普通老师来说,机会往往还会被教干卡去。这是早就饱受诟病的。之前姚燕燕老师评职称事件就很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教师报的记者提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问:

在社会舆论上,教师和学校很容易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口,这使得教师在开展工作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您认为,社会认知存在哪些误区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现实中的确如此,在社会舆论中,教师和学校很容易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口。比如某地发生某种教育教学方面的事件,比如老师体罚学生、学生不服管教、家长举报老师甚至起诉学校,等等,就会出现喷子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情况。

究竟存在哪些社会认知误区呢?彭凯平总结出四点,并说,社会对老师赋予了很高的期待,这种过高期待本身就是社会认知的误区。

我认为这个说得对,老师就是一个普通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方面比其他人多具备一些专业知识能力,这个能力本身就是有限度的,其他方面就更别提了。

但是,社会上包括学校领导,对老师都有过高期待。彭凯平总结出三点:

第一,期待老师应该无时不在。彭凯平教授说,老师工作就是8小时,要求老师超出8小时工作,是不公平的,是违反《劳动法》的。

但是我们知道,老师回家常常还要处理学生与家长的事情。有的家长发微信给老师,或者打电话给老师,老师就得及时回复,晚了就可能要受到指责。学校领导也常会找老师做其他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期待老师无所不能。这在现实中表现特别突出,尤其是家长。有的家长总是觉得,自家孩子成绩不好,学不会,这就是老师的责任,老师应该给教会。

比如,如果老师要求家长平时注意关注、辅导一下自己的孩子,家长就会说:“要我辅导,还要你老师干什么的?”好像孩子的学习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还有的家长,说自己孩子什么东西在学校丢了,要求老师给找,老师找不到就不满意,说老师没本事,找个东西都找不到,明明就是在班级里丢的。

而最严重的,还是在心理健康与安全方面,有的学生出了一些问题,家长包括教育领导者都会把责任推到老师头上,说老师应该预料到,或者老师应该处理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期待老师无所不知。这主要是是家长在自身专业知识方面质疑老师,觉得自己会什么,老师也应该会什么,或者认为老师应该样样通,博学多才,这样才能教好他的孩子。

此外,其实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往往也要求老师什么都会。比如,要求老师会急救,我认为这个表面上看似合理,其实不合理。假如老师进行急救,救不好又会归罪于老师了。老师不是医生经常救人,十年八年遇到一次,培训那些急救知识,多年之后早就忘掉了,怎么急救?

这些过高期待,都是认知误区。老师只要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就行了,没有理由要求老师具备那么多、那么高的能力,这是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