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地,农村宅基地改革动真格了。 这场涉及5亿农民的政策调整,瞄准盘活资源与保障权益两大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件明确两个“不允许”:城镇居民禁购农村宅基地,退休干部禁占农村地建房。

为啥划这两道红线?城里人盯着农村宅基地的现象早有苗头。

过去不少人想花钱到村里买地盖房,有的退休干部也琢磨着回乡占地。 但宅基地是农民的安身之本,放任城市资本涌入,农民权益难保障。

政策首先卡死“外来人”通道,就是给农民的“保命地”上把锁。 另一方面,政策开了“盘活”口子,允许农民用出租、入股等方式利用闲置房。

进城落户的农民,老宅空着可惜,这下能合法流转赚点收益了。 但流转有前提,得先把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办好,权属清晰才能放心交易。

这几年农村违建问题不少,有的地方翻建房子超面积,有的随意改用途。 新政推进宅基地联审联办,以后盖房审批更规范,乱占滥用难得了。

农业农村部还要出台管理暂行办法,给各地规范管理立规矩。 有人担心,不让城里人进来,农村闲置资源咋盘活?其实政策鼓励本村合作。

比如村里搞民宿、办合作社,农民用老宅入股,既能增收又不丢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农民疑虑,有偿退出机制咋执行?补偿标准会不会透明? 这正是政策试点要探索的,新一轮试点启动后,会有更多细节落地。

从“冻结保护”到“激活赋能”,宅基地制度改革迈出关键步。 守住“不允许”底线,才能让盘活利用不跑偏,农民利益不受损。

宅基地三权分置、有偿退出等机制完善,农村“沉睡资产”将变振兴活水。 这两年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多了,合规利用宅基地,能给他们提供发展空间。

但有一点要明确,政策保护的是农民权益,不是放任资本下乡圈地。 村里的地怎么用,还得听农民的,集体决策要把好关。

我个人认为,这次改革平衡了“严管”和“活用”,关键看落地细则。 各地情况不同,山区宅基地和平原用法有别,得因地制宜出方案。

比如湖区搞旅游,闲置房改民宿;山区搞种养,老宅子可作仓储。

政策留白处,正是需要基层探索的,农民也得主动关注本地动向。

宅基地连着农民的根,政策守好红线,农村发展才有稳稳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知道你家乡啥时候启动试点?

怎么申请确权登记? 赶紧留意当地村委会通知,或关注网易号获取最新政策解读。 记住,宅基地是农民的“家底”,懂政策、用政策,才能护住家底、创出家业。

宅基地改革不是一刀切,守住底线、盘活资源,乡村振兴路才更宽。 未来三年,随着各项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会释放更多活力,值得期待。

政策的核心就一条:让农民成为土地的受益者,而不是旁观者。

跟着政策走,用好手中地,日子肯定更有盼头。 宅基地新政像一把钥匙,既打开盘活之门,又拧紧保护之锁。 农民朋友多关注、早准备,别等政策落地了,自己还摸不清门道。

最后提醒:涉及宅基地流转、退出等操作,一定要走正规程序,别信私下交易。 政策红利在眼前,守规矩、懂策略,才能把利好实实在在装进腰包。

宅基地是农民的根,政策守好根,发展才有奔头。